大家看到这个题目可能会觉得,你这个课题有点宏大。其实这是我买的一本书的名字,做今天文章的标题我觉得很合适,就拿来用一下。在进入正文之前先讲一个故事:
甜甜的字写的一直比较工整,有的时候我都觉得不像一个6-7岁的孩子写出来的。我回忆了一下她写字时我的语言模式:
当她写了几行字,我找到几个写的我认为很好看的字告诉她,这是我喜欢的;
然后再问她,你喜欢的是哪几个?她就会指出几个她认为好看的字。我们俩选的有时会一样,有时不一样。
我从来不说你哪个字写的难看,只说写的好看的。
看到这你可能会说,你这不是溺爱孩子吗?除了挑出写的好看的,也要挑写的好看的,这样孩子才能进步!
事实真是这样吗?
甜甜并没有因为我只说写的好看的就洋洋自得,反而以写的好看的为榜样,字写得越来越端正。
也许您有过这样的经历:
孩子摆的积木有些歪歪扭扭,我们做家长的忍不住伸手给TA摆正,孩子往往会很不耐烦的阻止我们;当我们指出她写的不那么好看的字时,孩子会极力的说明她写的多么的好看;当孩子自己能够舀一碗汤,可我们非要代替她去做,结果就是孩子崩溃大哭,可你还感到莫名其妙,我是在帮你啊,怎么还哭上了!
类似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孩子因为你的帮助、纠正感激你了吗?并没有!反而我们的这些行为是剥夺了一个孩子探索世界的权利,所以孩子会大哭大闹,甜甜5岁就有过这样的情形。
孩子虽然小,但是自尊心是超乎你我想象的强。
当我指出她写的好看的字,其实另一层含义是“我没指的字看起来可能没有那么好看。”孩子是能感知到的。
所以,不直接指出写的不那么好看的字,只说好看的,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对孩子的自尊心会起到极大的保护作用,也给了孩子自己观察、修正的机会。
著名美国教育家约翰·霍特说过:“我们要特别小心我们的言行,不要伤害到孩子那颗强烈的自尊心。”书中有两章,名字叫做《不要纠正孩子的错误》和《孩子能自己纠正错误》。
因为反复纠正孩子所谓错误的结果就是,孩子从此拒绝读书、做家务等,失去了很多自我探索的机会。
1
昨晚用了一个半小时和甜甜学了、认了180个字(当然也包括她曾经学习过、认识的)。
整个学习过程,既没有以往甜甜抵抗的态度,我也一直缓和平和,一直兴趣高昂、专注投入的认、读课文。我有些惊讶孩子的专注力居然可以这么久,这在原来是不可想象的。这引发了我的思考,这是为什么呢?
我回忆了学习之前我们娘俩的轨迹:
吃完饭和甜甜看了一集《考不好 没关系?》。撒贝宁的主持确实更符合这个节目的基调,我看的投入,也招呼甜甜来看。甜甜看到几个小朋友因为爸爸要淘汰了大哭而跟着痛哭,我听到爸爸们对孩子的成长寄语而感动流泪。我们娘俩在哭哭笑笑中看完了节目,甜甜说,看了这个节目我也觉得考不好没关系,只要努力就可以。好像通过这个节目,打开了她自己的一个心结;
看的过程中我还在用大睡衣包裹着她,假装成一个袋鼠妈妈抱着她,她很喜欢这样的拥抱;
看完了之后我们俩又去北屋看了摆在地上的画展。这是我把她近半年的作品摆在瑜伽垫上我们一起欣赏,聊天,问她最喜欢哪幅作品,为什么?我也说自己最喜欢的哪副作品,为什么?
还穿插提了提如何看图说话。我说其实你可以把你的每幅作品都用看图说话的方式说出来,也可以把课本上试卷上的题目,想象成是你自己画的画,来进行描述。说完了再一整理,就是一篇好作文。
过渡的自然,甜甜也很容易接受。
进行完这些,我一看时间不早了,还要进行每天的认字学习。我温和的说,甜甜你把直映认字那两本书拿来,我们认十个字。
本打算认十个就睡觉的我们,一口气把这本书180个字都认了一边、读了一边,把配套的阅读书也读完了!
在任的过程,也有读的不对的字,我只是陪伴她,没有纠正。后来她在读文章时可能感觉到了不顺畅,看了看下边的拼音,就自己纠正过来了。
您认为孩子的学习状态如此在线,和之前的情感连接有没有关系?
您认为孩子的学习状态如此在线,与我们的语言模式有没有关系?
有!
太有了!!
不是吗?
孩子只会听她喜欢人的话。我们大人也是一样。喜欢的同事,就算没时间也愿意挤时间帮她;不喜欢的同事,就算有时间也没时间,对吗?
那为什么上学期间和孩子的学习是那么鸡飞狗跳呢?
时间的紧迫,父母的焦虑,在校人际的压力,老师同学们的评论,步步紧逼的压力都会让一个孩子对学习表示出反感。
放假了,父母状态也松弛了,孩子自然也不焦虑了,知识吸收的自然更好了。
孩子更愿意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去学习,而不是被大人盯着一个劲儿的去纠正。
可能您也有和我同样的经历:我开车的时候,坐在副驾驶的老公会不断的提醒:油门踩太重了;哎呀你这样开太费油了;刚才那个路口你应该减速……
我观察了自己的感受,烦躁!愤怒!!并决定以后再也不开车了!
你看!孩子的感受和我们是一样一样的!这就像为什么要给花松土之后再浇水呢?松弛的土层有缝隙,你浇灌的知识精华才能渗透进去,更好的被吸收。我想,这就是甜甜学习效率惊人的根本原因,孩子就是这样学习的。
2
美国教育家约翰霍特在他的书中提出,孩子们的心灵是非常敏感的,当他们看到一个大人可以轻而易举地画出一棵树的时候,自己也会去模仿。但是如果这个大人一口气画出了好几棵树,而自己却连一棵都画不出来,他就会表现出愤怒的情绪。
通过这种现象我们可以发现,孩子们拥有强烈的自卑感和虚荣心,他们会模仿大人们的行为来证明自己的能力,当模仿失败的时候,他们就会感觉到自卑和暴躁。
为什么教育者的纠正行为对孩子起不到帮助作用呢?这是因为:
1、当教育者纠正孩子的时候,会伤害到孩子的自信心,孩子的自信心受到打击,记忆力就会随之变差。
举个例子来说,一个孩子的记忆力本来很好,默写单词的时候错误率很低。但是当他默写出现错误时教育者如果马上进行纠正,在之后的默写当中就会出现更多的错误。这是因为,孩子默写的时候依靠的往往是第一直觉,当他被纠正过几次以后,就会对自己的第一直觉产生怀疑心理。本来第一直觉是正确的,也会因为自我怀疑而写出错误的答案。一个孩子对自己的怀疑越来越严重,他的记忆力就会变得越来越差。所以,纠正孩子的错误并不能对孩子起到有效的帮助作用。
2、对孩子的纠正行为还会让孩子失去自我纠正能力。
通过作者的观察发现,孩子们完全可以依靠自己的洞察力纠正错误,我们应该在这一点上对孩子充满信心。当孩子们写错一个单词时,短时间内他可能不会发现这种错误,或者就算发现了也懒得修改。但是过一段时间以后,孩子会越来越觉得别扭,等他终于意识到自己的拼写错误后,会主动纠正自己的错误。
而如果在孩子拼写错误的第一时间就纠正他的话,这种纠正会慢慢地减弱孩子的自我纠正的能力,让孩子过于依赖别人的纠正。但是,一个孩子所面临的学习对象是非常复杂的,教育者能够发现的错误也非常地有限,如果孩子不能自我纠正,就会养成更多的坏习惯。
3
既然知道了孩子是如何学习的,又分析了不断纠正孩子的坏处,再结合孩子对亲情的需求等的特点,我们可以这样做:
1、转变认知,改变陈述
以往我们对于孩子学习上的错误过于灾难化。认为我不及时纠正,孩子就会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这种想法,没有把孩子看成一个动态、变化的个体,忽视了孩子内在自我纠错、纠偏的能力。对孩子出现的学习上的错误,抱着乐观、幽默的态度,轻松面对,把灾难化的想法,改为“这是孩子成长的必然,我欣然接受”。摆上一张孩子小时候可爱的照片,时刻提醒我们:他不过是个孩子
2.看到孩子拼写错误、朗读错误等,停三秒再开口说话
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说“我们花了两年学会说话,却要花上六十年学会闭嘴。”说话是本能,但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才是我们家长不断研习的重点。
有一次我看到甜甜坐姿不端正的读书,刚想开口训斥说“坐正当了!”就在要脱口而出的那一刻我停了三秒,说“我看到你今天腰挺得很直,”刚一出口,甜甜不自觉的调整了自己的坐姿。
提醒错误并不能纠正错误,还可能对孩子造成错误的负强化。你关注什么,什么就会出现。你关注错误,就会总去关注孩子的做的不好的地方,错误也就会越来越多。
3、充足的感情连接和深度陪伴
英国心理学家希尔维亚·克莱尔说的“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是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忙碌的生活、紧张的工作学习,真的会冲淡和孩子之间宝贵的亲情,取而代之的是指责、催促,和作业的魔咒。甜甜就曾经哭诉说想回到幼儿园时期。
陪伴和深度陪伴,两字之差,却千差万别。
边耍手机边陪孩子不叫深度陪伴;陪着孩子还牵挂着工作,不投入专注也不叫深度陪伴;自己状态不好时强行履行义务式的陪伴更谈不上是深度陪伴。这些顶多叫“陪着”。
放下手机,抛开工作,调整好自己的状态,跟随孩子玩TA喜欢玩的,以孩子为主,每天拿出15分钟和孩子来上一段“特殊时光”,你会发现,孩子的大部分问题,都能用深度陪伴治愈 。
通过昨晚我全身心放松的深度的、单独陪伴,让甜甜感受到我对她全然的接纳,她对自己的全然的接纳,甜甜在情感上得到了深度满足和滋养,自然在学习上就动力十足。
每一个孩子都一个活生生、鲜活的生命,每一个生命都得来的那么不容易。孩子就是这样学习的:给TA时间,容许TA犯错,终有一天,大家是要与孩子分离的。那么,在分离之前,尽力做到深度陪伴自己的孩子吧,让他们能够带着幸福生活的能力与大家分离。
从你身上,孩子会学会,什么是真正的爱!
作者简介:
7年实战派教育工作者、家庭教育讲师、思维导图讲师。左手柴米油盐酱醋茶,右手写作陪娃不停歇。多年来笔耕不辍,在多平台发表文章,曾获今日头条“青云计划”奖。
听说爱学习的爸爸妈妈都关注了“甜甜妈的正面管教之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