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社会快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物质的巨大诱惑,让人眼眩心迷。生活的巨大压力,令人无法喘息。不安的氛围,颓丧的气息充斥着社会的每个角落。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段充满知识与感情的正能量话语风靡全球,由于读过它的人,都如同打过鸡血一样充满能量,故称之为“心灵鸡汤”。
我曾经就读过不少鸡汤书,如《少有人走的路》《是什么拖累了你的心》《天蓝色的彼岸》等,不得不承认,鸡汤文还是带给了我一些改变。我从前为人内向,不爱说话。但当我读过《自信,你就能赢》这本书后,我开始主动与人交流,不再怯懦,不再畏缩。而是大胆说,侃侃而谈。结交了许多好朋友。
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接触到的书不再局限于鸡汤书,越来越多的经典书籍进入了我的眼界,这其中,不仅有四大名著,还有鲁迅的《孔乙己》《阿Q正传》余华的《活着》法国作家圣埃克絮佩里的《小王子》……
书海徜徉后,我的脑子里突然闪过一个问题,鸡汤与经典的区别是什么呢?我仔细回顾了我这几年的阅读过程。终于找到了一些蛛丝马迹。
首先,从书名便可分辨一二,鸡汤文的书名往往源于假设,源于对主旨的假设,此种例子见《其实你不必那么合群》《如果我当初努力过》《假如我年少有为不自卑》……还有的题目则是源于自嗨《你什么时候能像我一样优秀》《我比你强,我为什么要放过你》第三种则更常见,直接把疑问作文题目例如上文所提到的《是什么拖累了你的心?》《你为什么还没成功?》……
反观经典书籍的题目,很少以疑问的句式作为题目,且一般题目都只是对主旨内容最精简的概括,例如你第一眼看见余华《活着》的时候,猜得到他的逻辑和内容吗?显然不能,你必须去逐章逐节度过才知道。甚至一些深奥的经典书籍,你可能要读过好几遍才能理解其中的内容。而鸡汤文的内容和主旨就可以一眼望穿。
其次,鸡汤与经典的区别还提现在对人物的刻画上。鸡汤文对人物的刻画往往比较随性,粗枝大叶。不细腻,甚至连名字都是S小姐,W先生的字母君而且开头往往都是毫无新意千篇一律的我从前有个朋友,我有一个同学,我认识一个……我称之为人物曲线化 但是,鸡汤有一个显著的行文特点,就是其中的主人公会遵循一个万年不变的定律,只要奋斗,就一定会成功,不管他当初的起点多么低,运气多么背。这种设定其实是有些不符合现实规律的。
而经典书籍就完全不同了,无论是小说,还是散文,几乎所有的作家都会注重对故事背景以及人物性格,外貌的描写。在经典中,作为读者的我们,看到的是主人公的爱恨情仇,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大起大落的人生,不是三言两语的唐突转折,轻描淡写的努力。我们看到的不是火柴人,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丰满形象 ,我们会有很强的代入感 ,甚至与角色同悲共喜。所以,经典书中的哲理表露是润物细无声,水到渠成的,是读者自行理解的结果,而鸡汤,有点类似填鸭式的强行输入了。
最后一点,也是二者最大的不同之处,那就是经典书籍具有常读常新的永续性。以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为例,少年时 ,我读罢,父亲问我喜欢哪一个人物,我脱口而出“孙悟空”他嫉恶如仇,斩妖除魔,神通广大。在当时的我看来,它便是第一等大英雄。而现在的我,历经岁月,渐渐成熟。即将踏入社会,再读《西游记》,我发现,我内心的答案早已改变,沙僧才是师徒四人中最精明的人,他遇事不抢风头,规避风险。抬举孙悟空,自己在后面捡漏,因为,他明白,出风头是要担责的,他还懂得迎合领导意图,左一个师傅,右一个师傅的叫,让唐三藏很受用。这些都是经典潜移默化中告诉我的处世之道。
时隔多年,两读西游,收获却不同。试问,鸡汤能做到吗?恐怕,恰恰相反,也许十年前,你读这篇鸡汤还大赞好文,十年后,便如弃草芥,大骂,毒鸡汤欺我了。我想,这便是经典所以流传,鸡汤所以式微的原因了。
以上便是我总结的鸡汤与经典的区别,仅仅代表个人意见,供参考交流,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鸡汤与经典的区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