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第一次读到《拖延心理学》这本书,有句话触动很深:“我们一直推迟着我们知道最终无法逃避的事情,这样的蠢行是一个普遍的人性弱点,它或多或少都盘踞在每个人的心灵之中”。
上小学的时候就因为拖延假期作业,到临开学的前几天做梦都是老师检查作业。这么多年,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拖延”这个幽灵总是时而不时地出现,明明清楚地知道自己该做的事情,却有种种借口拖着不做,一边在拖延中焦虑,又一边在焦虑中拖延,没有心安理得地享受拖延出来的时间,反而一直在消耗心理能量。
前几天有朋友问我,最近怎么不见你在简书上更新文章了?是啊,为什么?因为课件?因为最近读的书写不出文章?因为……不管因为什么,拖延是确确实实存在的,于是,就决定行动起来,以“拖延”为题来写这篇文章。
总结自己喜欢拖延的事情,大体上分为三类:
一类是有难度的。主要出现在工作中,遇到工作任务量大或完成起来有难度的工作,就会产生逃避心理,先拖着。
一类是时间宽裕的。拿到一项工作任务,喜欢先看时间要求,如果时间还比较宽裕就会先放过去,快到完成期限时候才去做。
一类是没有威胁的。比如,每周在简书上更新一篇文章,前几个月坚持得很好,后来就懈怠了,因为完不成也不会对自己造成什么威胁。甚至还有“破罐子破摔的心理”,反正已经拖了也不差这一次了。
对照书中指出的导致拖延行为的四个主要因素,分析自己拖延的原因,也不外乎这几个方面:一是对完成任务缺乏信心;二是对要去完成的任务有反感心理或抵触情绪,或认定做事的过程中会遭遇很多困难;三是回报和目标太遥远了,当下坚持的动力不足;四是无法自我约束,例如容易冲动和分心。
对付拖延和进行时间管理的方法有很多,最关键的还是要去“做”。
迈出第一步很关键。前一段时间要备幸福课,听课,读书,找资料,却总感觉无从下手,时间一天天过去,内心无比焦虑。除了动手去做,别无选择。于是,从自己最熟悉的一课开始,列框架,写提纲,做课件,动起手来也没有想像中那么难。完成一课之后,大大减轻了焦虑情绪,也对其他课程有了信心,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了所有任务。迈出第一步,不管一开始你做的事是多么微不足道,你毕竟已经在正确的方向上往前迈进了。
分解任务很重要。当把一项工作任务作为一个整体来完成有困难的时候,静下心来对任务进行分析,尝试把任务分解成几项小任务,逐个去完成。当每一项任务都变得具体,就相对容易完成,而且每完成一项会增加成就感,能更好地帮助完成任务。分解完的任务最好具体到每天做什么,记录“日程日行日知”是个有效的方法,每天早上先记下当天要完成的重要事件,一天结束的时候记下完成情况,再简单记下收获或反思。
坚持下来最难。虽说万事开头难,但最难的还是坚持。有多少事情我们信心百倍地开始,悄无声息地结束。是急功近利看不到成效?还是缺乏恒心容易放弃?孩子和两个一起学英语的同学发起了“英文绘本挑战100天”活动,制定规则的时候,朋友提议每月有点小奖励,我坚持到活动结束再给予奖励,我觉得“坚持”正是他们最缺乏也是最需要培养的品质。找个伙伴互相督促或者记录“日程日行日知”进行自我监督,都是不错的选择。
人不是上好发条就走得很准时的钟表,完全避免拖延也不现实。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拖延时,及时创造条件去做就好。偷个懒也不是问题,中断也不代表不能再坚持下去,想做的事任何时候都可以再继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