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水缸、灶头、八仙桌,是农家灶间屋里的“三大件”。功能虽然简单,却与家人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
灶屋里的那只水缸,位于厨房的一角,以便于取用生活用水。在没有现代供水系统的时代,家庭依赖这样的水缸来储存雨水或者从井中提取的水。
家里的水缸放置在与灶头相对的墙边,用两块木板盖住了缸口的三分之一,上面再放一顶竹(碗)厨。水缸放在灶间屋主要有两个用意。首先自然是为了用水的方便。农村没有自来水,但做菜烧饭要用水,水缸挨着灶头,无需挪步,仅需转个身就能顺手从水缸里舀上水来,方便快捷,省时省力。
灶屋放置水缸,其实还有另一个功能——防火。灶间屋是生火做饭的地方,堆放着许多柴草,“小心火烛”也是家人必须谨记的。
俗话说“穷灶门富水缸”,意思就是灶门前烧火用的柴草要少,水缸里的水要满,一旦发生意外,缸里的水就可以用来灭火。
最早的时候,缸里的水,主要来自于村里的那口老井。
清晨,天刚蒙蒙亮,水井边上就围着一群前来挑水的家庭主妇。
那叽叽喳喳的说话声,咯吱咯吱的扁担声,哗啦哗啦的倒水声组成了乡间独有的“清晨序曲”。
家里的水缸不大,一般挑上三至四担就能贮满。
但毕竟一家人的生活用水都在这只缸里。所以,每隔两到三天,就要再去挑上一次。
挑水用的提桶、吊桶都是请上门的箍桶匠用杉木㧜成的,提桶高约七十公分,内径五十公分左右,水桶上下扎了两道铁箍,以防散板漏水。木制水桶虽用起来十分轻巧方便,但时间一长,木头也会烂穿漏水,铁㧜也会生锈断裂。
因此,村里人家每每在箍了新桶之后,都要先用油灰仔细填抹缝隙,再用桐油反复油上几遍。每次用过后都要把桶反过来沥干积水,放在阳光下晒干,防止木头腐烂变质。
为了使缸里的水保持清澈干净,不少人家还专门给水缸配了用木头做的缸盖,以避免灰尘或者苍蝇、蜘蛛等昆虫掉进缸里污染水质。而每隔几天,趁缸里存水不多时,都要将水缸彻底清洗一遍,用箮帚一遍一遍掃除沉淀于缸底与四周的污垢,再用瓢把缸底的污水一勺一勺地舀出来,然后还要用清水冲洗干净。
再后来,不少人家都在自家的院子里打了土井,虽再也不用挑水。
水缸与灶头为邻,一家老少的平常日子就从这里开始。只要缸里有水,灶膛里就不会熄火,日子就不会停止。
天长日久,一口小小的水缸,却盛满了清清浅浅的光阴,记录着岁月流转的沧桑。
女人作为灶间的主角,每天围着灶头、水缸、餐桌忙前忙后,却总不忘对着水缸中的影子整理一番自己的妆容,醮一抹清水梳理着稍显凌乱的发丝。在外面玩累了的孩子跑回家来,第一个都要跑进灶间屋里,抓起铜勺“咕咚”一下沉入水缸舀出一勺清水,一仰脖子将水灌入肚子,一勺水下肚的瞬间带走了所有的饥渴与炎热。
每到夏天,农家人也喜欢将地里采回来的西瓜洗干净后放进水缸里刚刚打回的井水中,浸上一两个小时,抱出切开,饱啖一顿,那甜甜的瓜汁直接凉到了心底。
有时候发现菜刀不快了,那粗糙的缸沿就成了“天然”便捷的磨刀石,只要把菜刀放在缸沿上磨一磨,钝了的菜刀就能正常使用。
如同“观云识天气”一般,水缸也给农家识辨天气提了另一种途径。
春夏时节,当水缸外表开始悬挂着一层细密的“汗珠”时,大人就会告诉我们:“马上就要落雨咧!”后来方知,因为快下雨的时候空气里的湿度(水蒸气含量)很大,而水缸水面以下部分的温度相对较低,水蒸气遇冷后就会凝结成小水珠附着在缸体的表面,形成水缸“出汗”的现象。
时过境迁,关于水缸的一切离我们越来越远。家中的那大小好几口水缸早已不知去向,但作为农家不可或缺的大件,当年也确实在生产生活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对于我来说那些曾经承载沧桑过往的水缸,不仅装满了几代人的汗水,也装满了生命的延续,更装满了悠长的人生记忆。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农村生活方式的变迁,现代化的供水设施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传统的水缸。然而,在一些保持着传统风貌的村落或旅游景点,灶屋里的水缸仍然得以保留,成为了连接过去与现在、体验农耕文化的重要媒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