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没有一部书,让我看了这么长时间,也从没有一部书,让我几乎绝望的颓丧在桌前,无法下笔写下介绍的文字。
银河啊,对于这部书,任何一个读者都大抵会浮现而记忆的镜头是这一句:
我看完了!
接下来就犯难了,书评更本没法写,或者说太多可写了不知怎么写,为了尽量不太长又有得聊,本文分为了以下3部分:
厚得可以当凶器的大部头<br /><b>《世界文明史》</b><br /><b>豆瓣 9.3</b>① 超级大部头:《世界文明史》的来龙去脉?
② 比重口味,别的书都输了!
③ 文明是怎么发展的?
① 超级大部头:《世界文明史》的来龙去脉
这套《世界文明史》,共11卷,860万字,作者威尔·杜兰特(Will Durant,1885-1981),先后在美国圣彼得学院伦比亚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后来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物学,并在杜威的指导下攻读哲学,1917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26年,他出版了《哲学的故事》,获得出于意料的成功。随后,他花了四十余年的时间完成了11卷的《世界文明史》。他于1968年获得普利策奖,1977年获得自由勋章奖。
860万字!40年!10几万字的书摘!
- 首先,为作者致敬!40多年书写完成这部旷世巨著。史实详细,论证清晰,逻辑合理,并配有大量清晰的配图和历史年代表,在如蛛网的历史中,把文明发展的脉络抚平,上色,一板一眼而又不失活泼的摊现在读者面前。
- 再有,为译者致敬!翻译工作是由台湾幼狮文化公司翻译,先不说专有名词,就是书中几千个人名,也够让人头皮发紧,眼前一懵的了。简体版为东方出版社,我看的电子版为多看阅读制作,制作同样精良。电子版的图都可以放大,十分清晰。
-
最后,为读者我们自己致敬!以愚钝的我为例,从2月到11月,一共跨度10个月,平均每月1本多一些,86万字。光是摘录就有10多万字,不过到了后面,慢慢发现对于这套书,摘录其实没有太大意义。纵观下来,这些文字中的史实及作者分析的抛砖引玉在阅读的过程中其实只讲了1件事:
文明为什么会发展出来?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文明是如何被社会发展塑造,同时又反过来影响社会的发展的。
整部图书11卷,每卷分为3-4章,每章是比较完整的内容,每卷又是一个比较大的时间划分。不得不说的是,每章后面的图都十分清晰,而且内容丰富。而每卷后面的大事表也都十分详细。11卷书目如下:
卷一 东方的遗产
卷二 希腊的生活
卷三 凯撒与基督
卷四 信仰的时代
卷五 文艺复兴
卷六 宗教改革
卷七 理性开始时代
卷八 路易十四时代
卷九 伏尔泰时代
卷十 卢梭与大革命
卷十一 拿破仑时代
只要读进去一点,对于本书的大部头的恐慌会马上烟消云散,一来书中描述十分动人,而来虽然内容庞大,但组织很有条理,阅读方法因人而异,建议用以下3种方式:
- 从头开始读,一点点,一节节的慢慢欣赏;
- 按照自己喜欢的顺序读,比如对于波拿巴感兴趣的可以从最后一卷开始读。
- 当做参考书检索着读,每卷后面的年表一定能帮到你。如果是电子版,那么直接搜索相关人名,也能找到很详细的集中论述。
- 当做艺术书来读,把每章后面的图片全部浏览一遍,激发兴趣,找到图片的相关故事,检索阅读。
- 如果想读的逻辑更强一些,建议先看卷一最前面的对于文明的分析,和最后一卷结束时候的总结,再加上大事年表,对于整体的发展有个骨架,再慢慢品味内容的精良。推荐读书比较生猛的同学们。
② 比重口味,别的书都输了!
在这部浩浩荡荡的书中,从愚昧到科学,从生存到艺术,常常因为自己的孤陋寡闻和文明之前的样子赞叹着发了懵。摘录几段口味重的请大家参考:
- 埃及在男女关系上,女性站在主动地位。今天流传下来的情诗、情书,无论在求爱、幽会及婚姻方面,首先发动的几乎都是女性。在一封典型的埃及情书上,有着这样的语句:“我英俊的朋友,你太使我着迷了。我求你让我做你的妻子,永远替你管家。”因此,所谓害羞——指的当然不是贞操——埃及男女根本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他们均公开谈论性关系,把裸体雕像作为神庙装饰品,甚至在坟墓里也放上许多春宫画。
- 王权的真正支柱,也可说整个帝国政府的真正支柱是军队。事实上一旦军队不能维系,整个帝国便会宣告瓦解。波斯是全国皆兵。国家有事,所有15至50岁的壮年男子,都必须服役。逃避服役,无论任何理由,均属罪大恶极。大流士时代,一位3个儿子的父亲,请求容其一子免服兵役,结果,3个儿子通通被处死!另在薛西斯时代,一位5个儿子的父亲,当其4子俱上前线后,请求暂留最后一子撑持家务,结果他所得到的是:最后一子被分尸示众。那孩子被砍成两半,置于部队必经之路的两旁!为了强调服役光荣,每逢出征,当部队开拔时,一方面有军乐前导,一方面有民众欢送。
- 在拉杰默哈尔(Rajmahal)山里居住的农民阶级,他们每年举行一次农耕节会,在这一节会里所有未婚的少女都被允许自由地与人发生性关系。我们在这里无疑又得到一些有关生育魔术的遗迹,以求能增进家庭与田间的多事生产。
- 我深信经过好好看护的健康的1岁小孩,乃是最可口、最丰盛及最合于卫生的食物,不管炖、烤、烘或煮皆好;无可置疑,它亦可做成炖肉或蔬菜炖肉。因此,我愿谦逊地提请公众考虑,在估计12万名小孩中,2万名可以保留作为面包,其中只有1/4是男孩……其余1万名等到1岁,可以卖予王国中富有和高尚的人;永远得请母亲让孩子在最后一月吮饱一点,以便它们上桌时又肥又胖。招待朋友时,一个小孩可以做成两道菜;而当家庭进餐时,前面和后部可以做成一道不坏的菜,如果加上胡椒或盐,会是很好的……较节省的人……还可以剥了尸体的皮,经过人工硝制成为仕女可爱的手套,及潇洒绅士夏天的长靴……某些丧胆的人非常关怀年老、生病或残废的广大贫民,我愿意尽力去想,应该采取什么行动才能剔除我国这样可悲的累赘。但是我一点也不觉得此事可悲;因为大家都知道他们为了寒冷及饥馑、肮脏及害虫,已如预期的濒临死亡和老朽……
- 朝廷中最受喜爱的娱乐是闲谈、吃喝、赌博、打猎与通奸。据那不勒斯大使报告:“在法国,人民9/10死于饥饿,而剩下的1/10则死于不消化。”赌博输赢之大,令人咋舌。为偿还债务,朝臣们将他们在朝廷的影响力出售给喊价最高的人。如果不用相当数目的金钱贿赂某些廷臣,则没有人能得到一个官职或是特权。几乎每个朝臣都有个情妇,而他们每个人的太太也都有位情夫。没有人妒恨国王的情妇。贵族只是抱怨皇上没有奸污他们的女儿,使他们感觉荣幸,而只携位平民女子蓬帕杜尔夫人同寝。
- 伏尔泰在1746年的3封信里这样写着:“我希望能亲吻我亲爱的1000次。”“我宁愿活在你的脚下与死在你的怀里。”“我什么时候能够与你住在一起,而让世界遗忘?”而在1748年7月27日那封信里,他这样写着:
我完全为着你而来到这儿(巴黎),如果我悲惨的条件允许,我愿意投身在你的膝前,亲吻着你所有的美丽部位,同时,我也要在你丰满的胸脯上、你那令人销魂的美臀与你整个人,印上我1000个吻,你的身体常常得使我勃起,而把我投入到畅快的洪流里。
看罢之后,对于从小印象中的西方文明的赞美和众英雄人物的敬佩之情,就犹如这北方秋日的树叶一样,冷飕飕的飘落下来,埋进黄土,只剩下凌冽的寒风中微微晃动的单薄枝条。
当然除了这些,对于一些轶事的记载也是十分欢乐,比如各种大小人物的死亡,以至于有一阵觉得这本书应该改名为《文明发展路上的100种死法》,比如这一条:
一个马戏团演员因为在一餐之中吃了一磅乳酪、30个鸡蛋以及一大块面包而赢得举国皆知的美名——那次之后就死了。正餐的时间长达7个小时,餐中14次举杯互祝并不是不寻常的事。
③ 文明是怎么发展的?
前面那些只是血肉,本书并不是为了博取眼球才写下各种重口味的内容,而是文明的发展就是一部摒弃血腥、抛弃愚昧,拥抱道德与科学的人性发展史。
最后一部分,介绍下第一卷第一部分作者对于文明发展的分析论述,为本套图书的脉络重点与逻辑建树:
// 文明的条件
[文明的4大因素:]
- 经济的供应
- 政治的组织
- 伦理的传统
- 知识与艺术的追求
动乱终结之时,即是文明的起点。因为一旦恐惧被克服,好奇心与建设不受约束,人们自然便会产生进一步了解并改善生活的冲动。文明是增进文化创造的社会秩序。
[文明产生的3个条件:]
- 首先是地质的条件。文明诞生在冰河时代的一个中间期:冰河融化的水流,随时都可能再度高涨,流水夹杂坚冰石块,摧毁了人们辛勤的成就,将人们的生活空间逼限于地球的某一狭窄部分。我们建立了城镇,但魔鬼般的地震,又可能摇耸双肩,使我们无一幸免地遭受灾害。
- 其次是地理条件。热带的炽热以及蔓延遍地的寄生植物都是文明的劲敌。懒散与疾病,早熟与夭折,也转移了人们生活上创造文明的精力,而使人们专注于饥饿与再生,以致无艺术与心灵的创作可言。
- 经济条件更为重要。一个民族可以拥有典章制度、崇高的伦理法规,甚而有如美洲的印第安人,对少数技艺有其独到见解。但是假如这些民族停留在狩猎时期,或者一个民族只依靠狩猎的成果而存在时,则绝不会从野蛮进入文明。
文化激发农耕业,而文明又促进城市的成长。在一方面来说,文明是礼仪的习惯;另一方面来说,礼仪又可能仅是市民们表现在言谈与思想上的高尚气质。财富与智慧聚集在城市里,不论适当与否,但财富与智慧仍是产生于乡村。
// 文明的进程
人类从兽类步入文明的三个步骤:
- 语言
- 农耕
- 写作
若人类由语言而开始,则文明的开始就是农耕,而工业的开始就是火。
共产主义容易存在的,是那种经常有动乱、危险,存在未满足需求的社会。猎户与牧人不需要土地上的私产,但一旦农耕变成了人们固定的生活方式后,不久,人们就发现一个勤奋耕作者所得的报酬,可以供应一个家庭,于是土地就被有效地开发了。
后来,因为体制和理想的自然产生以及团体和群落的形成,人类就从狩猎进入农耕的阶段,并由此引发了由部落财产变为家庭财产的改变。绝大多数的经济生产单位,也就变成这单位所有权的主人。
一般说来,法律是统治者的法令,但风俗是在团体里经历长久,在最感方便的行为法则中自然选择出来的。当国家取代了家庭、家族、部落与村落组织等自然体系时,法律即部分地取代了风俗。随着文字的出现,法律更彻底地取代了风俗,逐渐从长老和教士记忆中所存的典范蜕变而为行之于文字的立法制度。
// 家庭
因为人在生理上防御力的缺陷,早期的人类,即使是在狩猎时代也不会生活于孤立的家庭之中,否则早已成为野兽佐餐的佳肴了。
很自然地,这些生理上防御脆弱的个人聚族而居,且发觉在这充满长牙利爪和扎不透的兽皮的世界里,唯一的生存之道便是团结一致地行动。
当经济关系与政治统治取代了王权作为社会组织的主体,家族就失去了社会基层组织的地位,在下层由家庭取代,在上层又为国家所接替。
较低级的动物对子孙是没有照顾的。结果,蛋生了一大堆,大部分却被吃掉或遭到破坏,仅少数能幸存。鱼每年生出数百万的卵,只有少数的鱼类对它的后代有适度的照应,而且能得到如此照顾的卵也不过半数而已;鸟类对幼鸟的照顾要好些,每年可孵出5到12只小鸟;哺乳类的动物,每一类对幼儿都有双亲的照顾,多半是平均每1雌性每年哺育3个幼儿。对整个兽类世界来说,双亲的看顾增加了,生殖与死亡就减少。
较好的家庭养育可能延长了孩子们的青春期,使他们能在自谋生活之前,获得充分的教育与发展。较低的生殖率,可以使人们将精力转用于除生育以外的其他事业。
自从牛羊与收成可用来作财产的转让后,财富的增加使妇女更居于性的附属地位,因为此时男人需要的是妇女的贞节,他认为这样才能够将他的产业直正遗传给他自己的子女。渐渐地,男人有了自己的办法:父权被承认,财产由父方遗传,母权屈服于父权;父系制家庭变为社会上经济的、合法的、政治以及伦理的单位;一些以往大都属于女性的神,也一变而为长有胡须的男性。
这一由男人统治的父系制家庭的转变给妇女地位致命打击。在很多重要方面,原先属于她的父亲或长兄的她或她的子女,现已变成她丈夫的财产了。
// 文明的伦理条件
惯例是被一民族认为有利的行为模式。风俗系由于连续不断地为各世代所沿用,并经由尝试、错误及消除等自然的选择后为一民族所接受的惯例。伦理则是一些风俗,而这些风俗被大家认为是他们福利与发展上不可或缺的重心。
构成团体伦理典范的种种风俗习惯的首要使命,就是规范两性间的关系,因为两性间关系正是不调和、强暴与堕落的根源。
我们的动物祖先发明了婚姻。一些鸟兽以永不离弃的一夫一妻来生育后代。
在大猩猩与巨猿中,配偶的结合会持续到哺育期终止,且具备不少的人性。雌猩猩如有任何近似有失妇道之处,立遭雄猩猩的严厉惩罚。
一些记忆仍以各式各样的形式遗存着:许多原始人类认为,一夫一妻制即是一个女人被一个男人所独占,这是不自然也是不道德的;在定期举行的狂欢节里,他们暂把性的约束放弃(仍隐约地遗留在天主教进入斋月的最后一日——“滋润的星期二”里),婚前的女孩要在如巴比伦的迈利塔(Mylitta)庙中,将她们奉献与向她们要求的任何男人;租妻的风俗在许多原始好客的例规中还是相当重要的部分;在上古封建欧洲妇女们所谓的初夜权,是由领地的首领代行古代部落的权柄,先行夺取新娘的贞操,再由新郎去完成结婚仪式。
男人喜欢有一个年轻的配偶,而在原始的集团里,妇女们衰老得很快。妇女们自己也较喜欢一夫多妻制,这样便可有充裕的时间来哺养子女,并因此可以减少男人好色与嗜多产而引起的妇女过分劳累。
有时第一个妻子为家事操劳所苦,宁愿再为丈夫找一名小妾,这样可减去她本身的劳役,而多生子女也可以增加家庭生产的力量与财富。子女是经济的资产,男人在妻子身上投资是为了要获得有如利息般的子女。在父系制里,妻子与子女简直是男人的奴隶,多妻多子亦即便于增加财富。
无疑,一夫多妻的婚姻在女人多于男人的原始社会里盛行一时。一夫多妻制较当代一夫一妻制具有较高的优生价值:因为在现代的社会里,有能力与精明的人结婚愈晚,子女也便愈少;在一夫多妻制里,愈能干的人可以获得最好的配偶,而子女也很多。因此一夫多妻制在所有未进化的民族中一直被遵循着,甚而也存在于大多数文明的人类里。对于现代来说,也只有东方的国家已开始取消这种制度。某些条件阻止了它的发展。由于安定的农耕生活减少了危险与动乱,使两性人数趋于均衡。
在两性数量接近时,男性的妒忌与女性的占有欲便促成更有利的状况。因为强者不能多妻,除非是夺取他人的妻子,再不然就是违背他们自己的初衷,一夫多妻制就成为一件困难的事情,因为只有绝顶聪明的人才能做到。
随财产的增多,男人们不愿将资产分散为小股馈赠,因而转变为将妻子分为嫡妻与庶妾,只有嫡妻的子女可以继承遗产。在亚洲,这一惯例一直沿用到现在。逐渐地,嫡妻成为唯一的妻,而妾则变得不公开、分开居住甚或渐渐消失。
// 性的伦理
在财产观念没有产生以前,比较单纯的部落并不重视贞操观念,因为贞操的保留表示该女子并不为人所喜爱。在堪察加半岛,新郎若发现他的新娘是处女,会非常难堪,并责骂她的母亲为何对养育女儿如此疏忽大意。
有些地方竟认为童贞是婚姻的障碍,因为它将使她的丈夫面临违犯禁忌的困扰,该禁忌不准他使任何族人流血。有时女孩们竟因此自动奉献与陌生人,以免除丈夫违犯禁规。
在印度西南的马拉巴(Malabar),女孩子们自动去服侍过路客人,都是出于处女找不到丈夫的缘故。在有些部落,新娘在结婚当天自愿将她献身于参加婚礼的客人,然后再与新郎同房。
// 社会伦理
动物狼吞虎咽大吃大喝是因为它不知道何时再能获得食物,这种不可知因素就是贪婪的起源。西伯利亚东部的雅库特人一天吃40磅肉,爱斯基摩人与澳洲的土著也有类似故事。经济的安全是近代的一项文明成就,但不足以消除这种天然的贪婪。直到如今,贪得无厌的心理仍然存在,例如惶惶不可终日的现代男女贮存金银以及其他物品,以便在紧急之时可以换取食物。对水的渴求不像对食物的渴求那么普遍,这是因为人们聚居之处就必有水源存在之故。但是对酒的陶醉各地皆然,这并不全是因人类的贪婪,亦有可能是寒天饮酒取暖,或苦闷时要举杯消愁,或水源可得却不适于品味。
食物稀有的地方,人的生命也就不如草芥。
爱斯基摩人的儿子们在他们的父母们老弱到无用时,即将之杀害。如不照办,则视为是违背了孝道。
由贪婪变成节俭,由暴行变成论争,由谋杀到起诉,以及由自杀演进到哲学,这些都是文明任务的一部分。
当强者愿循法律程序去商请被迫害的弱者,这就是一大进步。
在外交上是不讲伦理道德的,政治上也不谈怜悯同情;但在国际贸易上是要讲道义的,理由是因为贸易的进行不可能没有某种程度的限制、规章以及信用,以兹共同遵行。
因此贸易从海盗的行为中开始,而在商业的道义与规范中登峰造极。
极少有社会乐于将他们的伦理准则像经济与政治的效用一样纯粹建立在理性的基础上。因为个人并不愿将自己的利益附属于团体,或服从那些没有明显的执行手段又令人生厌的规章。
因此就需要有一个无形的监视者,借有力的希望与恐惧来加强社会的一切措施,以抑制个人主义的冲击滋长,于是社会就利用了宗教的力量。
因为神秘与超自然假借了一种力量,而此力量绝不附着于人们能经验性地认知的事物,故不久伦理就被赋予了宗教的意义。相较于科学而言,人类更容易受幻想的管制。
// 宗教-原始无神论者
希腊人向死人祈求,正如基督徒向圣徒祈祷。人死后继续有生命,原始人是坚信不疑的——最初出现在梦里。原始人有时用极其一本正经的方法将他们的意思传达给死者:有一个部落的酋长要送一封信给死人,他先口诵给奴隶听,然后将奴隶的头砍下充为特别差遣,如酋长漏了什么话,他就如此这般再送一个特别差遣,算是补上附件。
渐渐地,由对鬼神的祭礼变为对祖先的膜拜。所有的死人都是恐怖的,必须给他们超度,否则死者对生者便要降祸与诅咒。这一种对祖先的祭祀非常适合增进社会的权威性、持续性、保守性与秩序性,因而渐次扩大到世界各地。它曾盛行于埃及、希腊与罗马,而在中国与日本保存直到今日。许多的民族都祭祀祖先而不再敬奉鬼神。这些惯例将家族牢牢地结合在一起,历经多少世代的仇恨,且为早期的社会形成一种无形的结构。强制内化成良知,致使恐惧渐转移成情爱。
祭祖的仪礼可能源于恐惧心理,而后又掺进了敬畏的情感,最后发展到虔诚与献身。
祖鲁族的药剂师将英年早逝的男士的生殖器油煎后,再磨成粉末撒遍田里;某些民族选出5月的王与后,或是圣灵降临节的新郎与新娘,让他们公开结婚,这样土地就会获得保护并得到滋养;在一些地方,仪式里包括了成婚的公开场面,如此,即使新娘是大傻瓜,造物主亦无理由不眷顾她;在爪哇,农人与妻子为了要保证他们的稻田肥沃,就在田里交配。实际上,他们也并不知道植物如何育种,他们总以为与妇女们的生育是同一道理。
我们目前知识的进步,抹杀了他们诗一般的信仰。
几乎在所有播种季节里都有乱交节,首先作为伦理的宽容期(回忆着早期时代里性关系的自由);其次作为不能行人道的男人欲使妻子生育的方法之一;最后代表着春天一到,土地解冻,种子萌芽,暗示着将来粮食的丰收有望。
哲学家由衷地感激人类亟须超自然的辅助与慰藉,正如有灵论促进诗文,巫术带来了戏剧与科学,由于巫术的愚昧科学方能生根。
由于巫术经常失败,致使魔法师要去发现自然界的运行,以形成超自然力量来达到人类所欲求与向往的事。渐渐地,魔法师借运用自然的方法在人类中保持着优越的支配地位,尽量掩饰这些自然的方法,而代之以超自然的巫术——这正如我们的民众经常以信赖巫术的法力与丹丸来取代对自然诅咒的膜拜。
经由此法,巫术推动了物理学、化学、冶金以及天文学的发展。
宗教使用两种主要的手段来维持伦理:神话与禁忌。神话创造了超自然信条,借它来行使上天的制裁,能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借对上天的期望与对上天的恐怖,使人们能忍受其统治者与其团体所加诸自己的一切约束。
因此,宗教与社会间某种程度的紧张即象征文明步入了较高阶段。宗教一开始就借奇迹的力量来困扰与迷惑人们;再经由带给人们宗教的信仰与伦理的统一,以达到政治运用与艺术创造的巅峰;最后,在为过去失败的主张作一场毁灭性的奋斗中结束。
一般知识阶层放弃了古代的神学,经过一阵迟疑后,理性就与伦理法规结合在一起。
// 文学与艺术
书写是文明的记号,是文明人类与原始人类最低限度的区别。
在艺术诞生5万年后,人们仍在为它的本性与历史的来源进行争论。什么是美?为什么我们爱美?为什么我们致力于创造美?
避开心理学上的论述不谈,我们可以作简单而不确定的答复:
美是任何的一个对象或一种形式所具有的性质,它使眼见者感到某种愉快。
主要的并不是因为一种对象具有美,而使人感到愉快,而是因为它使人有了愉快,而被人称作美。
任何一种对象只要是能满足人的欲望,就近似于美。对一个饥饿的人来说,食物就是美。我们所认为的一件赏心悦目之物,可能持有者本人并不这么认为。在我们的内心里没有任何其他的形象足以和我们本身所具有的美相比,艺术源于个人身上精致的装饰。
起初,美好之物可能就是所思慕的对象。后来,美感的意识可能就产生了强烈与亢进的性欲,并将这美的气氛传遍到有关她的每样东西与每一样像她形状的物体,所有能装饰她、使她满意或让她说出来的颜色,所有她所喜爱的装饰品与衣服,以及所有可以使她匀称和优雅的式样与姿态动作,这些都是美的。
美术的第一个来源似乎是雄性动物在求偶时,所展示的鲜艳的色彩与外表,这是为了使体态美观的装饰。
// 文明前的人类
文明前期的人类,创造了文明的形式与基础。回顾原始文化的一些简陋成果,我们发现除了书写与国家之外,其他要素都已具备。
所有经济生活方式都被发明并带给了我们,诸如打猎与捕鱼,畜牧与农耕,运输与建造,工业、商业与财务。所有较简单的政治生活的结构都已组成,如家族、家庭、村落组织与部落,自由与秩序——这两事互相敌对,而文明亦环绕此二事运转——也有初步的调整与和谐,法律与正义亦出现。
伦理的基础因而建立:子女教育,两性间的调节,荣誉与端庄、风度与忠诚的培育。宗教基础亦已建立,借其希望与虔诚来激励伦理、加强团结。语言也发展到复杂的阶段,医药与内外科医术亦已出现。就是以上这些适度的发展创造了科学、文学与美术。
总之,这些奇异的创造,正是从混乱走向有序,以及从动物到哲人的种种进化阶段的写照。若没有这些所谓的“未开化的人类”以及他们上万年的经历与暗中摸索,文明还能存在吗?
Ⓡ 读饭曰
- 本篇又超字数了,如果您都看到这里了,我为您点个大大的赞!
- 最近上演刘震云的电影《一句顶一万句》。而这套书,不太夸张的说,顶个100本是毫无压力的。
- 860万字,写了40年,即使从谈资的角度来讲,也是装13利器。
- 无论是重口史实,还是专业推理,本书都是货真价实。
- 有电子版,否则估计还真读不完。
- 我读了9个月,您打算读多长时间?
网友评论
👍👍👍这一句是精华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