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历史,就是一天天逝去的光阴里留存的记忆。 ——题记
青山绿树掩映,灰打底白沿边的建筑,静谧得就像一幅江南的山水画,远离繁华与喧闹,守着一方山水,守着心中的一份记忆,这就是眼前的青龙桥车站。
一、偶遇,一截尘封的记忆
带孩子们出门,途径延庆,不知怎么就说起了过去的青龙桥火车站,说起人字形的铁路,说起它的设计者詹天佑,决定带孩子们去看看。出乎我们意料的是,这个小小的火车站并没有被时间抛弃,我们以为它早已失去功能,成了历史遗迹,其实它每天要迎送大约二十趟火车。
导航领着我们在青绿的弯弯山路间走了好久,终于看见了隐在山沟里的那一簇建筑。青砖铺就的站台从脚下延伸到山的转弯处,生锈的铁栅栏把荒野的大山隔在外边,又不死心地和不远处山脊上蜿蜒的古长城痴情守望,中心站台南边是一排排的房子,清灰的面墙,白色的勾线,铁红色油漆的木质窗扇,一截短短的暗绿色栏杆和一个矮胖的暗绿色邮筒,正面最高处五个大字“青龙桥车站”白底黑字,古朴清新,与两旁站台上同为白底黑字的水泥标志碑“青龙桥”遥相呼应,黑亮的钢轨紧贴在枕木上,优雅地延伸到远方。我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里,那份静谧与古拙,那份远离繁华独守清净而不寂寞的风骨,那份历史走过风烟四季而保持本色的淡然与从容。
穿着白绿服装的列车员拿着红绿两色旗帜站到站台两头,白色的和谐号从山体转弯处徐徐驶来,先是光洁的车头,然后是长长的车身,然后停在面前,透过玻璃窗看见车厢里的或站或坐乘客。
孩子们兴奋地指指点点。我和丈夫给他们讲起当年我们坐火车的情形。
“我去秦皇岛读书,坐大秦线,经过这里。”
“我们去北京玩,来来回回这里是必经之路。”爸爸妈妈都陷入回忆。
“绿皮火车,打开的车窗,一路上看不尽的风景——喧闹的小城镇、寂静的野山沟、黑黢黢的山洞、平荡荡的水面……”妈妈说。
“烧煤的机车,能看见工人一铲一铲地添煤,浓浓的黑烟,红红的火苗,白乎乎的蒸汽,汽笛一响,火车哐当哐当地往前走。”
“停的时间很长,看着火车头换过来,然后向反方向前进,溽暑的热气换成呼啸的凉爽的风扑面而来。”
“火车一停,就有当地百姓兜售土产,梨子、秋子、苹果、葡萄……都是应季水果,也不贵。”
……
记忆的闸门打开,过去种种潮水一样涌来,熙熙攘攘的旅客,忙忙碌碌的列车员,广播里模模糊糊的声音,车厢里来来往往的人流……在眼前像电影一样明明暗暗。
“呜呜呜”,高亢的鸣笛振响山谷,白色的和谐号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起步,加速,蜿蜒着身子朝着来时的路行进。我们看着它长长的身体从眼前经过,又目送它走远,一直消失在绿色的大山转弯处。它载着天南海北的人从繁华里走过,在寂静里休憩,又带着他们奔向繁华里去。
我们都很庆幸,来的真是时候,看到一辆火车经过,记起一段过往的岁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