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圈,关闭有小一个月了。
我之前是极其爱刷朋友圈的,时不时就会打开看一下,看看最近又发生了什么事,别人的生活日常,或是谁又去哪儿玩儿了,日复一日。
直到大概一个月前的一天,吃过午饭,我的手指顺理成章地又要点开朋友圈时,顿住了。我忽然意识到,这似乎成为了我的一个习惯性动作:点开,划一划,再关上,点开,划一划,再关上。偶尔自己发朋友圈了,收到一次提醒就会点开一次,或是主动去看有没有什么人的什么反应。我忽然意识到,我把注意力的主动权交给了朋友圈,而不是把控在自己的手中。我任凭惯性带着我去看一些可能无关紧要的内容,只是出于一种担忧,或是恐惧,“万一我错过了什么别人近况的重要事情呢?”
这让我想到了昨天看到的一个词,“错失良机恐惧症”。
“错失良机恐惧症”指的是对错过信息或机会的恐惧和担忧。正是这种受折磨般的心情,导致人们不由自主地不断刷新推特、脸书、Instagram、WhatsApp [2]和各种新闻App。手机一震,推送通知来了,人们就连忙拿起来查看——这样的事情一天能重复几十次。有这种习惯的人可不在少数,这是因为他们在想:“万一是极其重要的大事呢(但从来就没遇上过大事)?”
进一步去追究,我是出于一种对掌控感的需求,或者说对安全感的需求。“哦,我了解他们最近都发生了什么,下次聊天不会尴尬”。或者说,这是一种对于未来的担忧。仔细想想,我在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反应都体现了这种担忧:抽屉里总要备着小零食,以防饿着;赶火车赶飞机一定要打出非常充足的提前量才放心,偶尔稍微晚一点出门,哪怕仍然足够早都会发火;甚至是,担忧不能支付自己的生活,而不敢辞掉不再喜欢的工作。
这种“刺激-响应”的条件反射,就像巴甫洛夫的狗一样,在身体和精神自动驾驶时,带着我随波逐流,麻木不仁。
可是,在刺激和响应之间,我分明是有选择的自由啊。从选择只看自己关注的人的朋友圈,到选择收回自己的注意力,全心全意地投入当下,享受当下这一刻的专注和欣然。于是,我关了朋友圈,世界清静了。
慢慢地,我发现关闭朋友圈还有意外的收获。我不再在乎自己发了什么内容之后其他人有什么反应了,甚至懒得再管分组。反正看不到实时的点赞或评论,发完的内容,就像扔进大海的漂流瓶。喜欢就喜欢,不喜欢就不喜欢,都是他人的自由。
而我,已经不在乎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