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每天吃了早饭就去地里干活,中途回来吃一顿饭,又去地里干活,天黑了才回家。看似很勤劳,其实他一天干的活,母亲基本上两个小时就能搞定了。
所以,母亲只有在农忙季节才会早出晚归,其他时候,她要看孩子,还要捉摸怎么才能养大四个孩子。这些,不,除了种地的所有,父亲都是不会过问的。
当时村子里有硫磺厂,一度很是辉煌,还有“小香港”之称。“小香港”来了很多外地工人,到硫磺厂打工的。这些人到处找地方住。
母亲终于看到一点自己能干的商机。她在猪圈旁边垒起了两间泥土屋,找了两个人帮忙,给土屋盖上了茅草屋顶。反正没几天,家里就多了那么两间能睡人的地儿。
母亲跑到一家厂外面等着,看有人出来就凑上前去问:“哥,我家还有两间房,可以住人,你们这儿有人要住没得?”
好家伙,第二天我家就呼啦啦住进来七八个人。
不知道母亲收了多少房钱,我只记得,母亲给我们几姐妹买了好多糖,那几天可富裕了,没事就揣了一包糖去跟小伙伴炫耀,很是得瑟。
有时候,工人们发了工资,就叫母亲帮他们煮几个荷包蛋(记不清那时村子里是不是还没有餐馆)。那是我家老母鸡下的蛋,我们从来没吃过,都是留着拿到集市上卖钱的。
母亲看我们嘴馋,就在煮蛋的锅里多放两碗水,等把大家的蛋盛出来,就把多出来的煮荷包蛋的水倒给我们喝(可能主要是我和小妹)。
大家也不说什么,可能大家挣得也多,至少比我家都富裕,还有就是母亲的善良,总是抽空帮他们洗两次衣服什么的,都不收钱的。用母亲的话说:“就花费点时间和水,都不要钱的。”
再后来,工人们每月发工资,干脆让母亲炒点肉,打点酒,帮他们改善一下生活。不用说,我们又沾了大家的光,可以把饭倒进炒过肉的锅里炒炒,变成香喷喷的“油炒饭”。
现在想来,母亲是很有生意头脑的,凭一己之力拉扯着一大家子,在极其有限的条件下,能够想办法挣钱,她那一通折腾,不就是开的一家餐旅店吗?
后来,因为硫磺厂对环境污染极大,导致村子里的庄稼收成很低,印象中,青菜都很难长青,基本上是黄的,村子里的人说,是被硫磺熏黄的,不懂有没有科学依据,但硫磺厂确实被政府下令关掉了。
母亲在这期间,积累了她的第一桶金:一百二十一块钱,还有另一条生意之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