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在古代叫瓜州,因为这里盛产瓜果而得名。
瓜州让人不由得想到一句诗,京口瓜洲一水间。只是这两个“州”同音不同字。
敦煌现在是甘肃酒泉市代管的一个县级市。
全市只有不到1/20的面积是绿洲,其它都是沙漠戈壁。
这里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也是必经之地,更是中国、印度、希腊、伊斯兰这4个文明体系交汇融合的地方,因而能够产生像莫高窟这样的世界文化遗产。
一说到敦煌,就会让人想到石窟,特别是其中的莫高窟。而敦煌石窟是个宽泛的概念。莫高窟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在敦煌市境内以及周边有很多大小石窟。比如安西县,现在叫瓜州县的榆林窟,肃北县的庙石窟、五个庙石窟,玉门市的昌马石窟。
榆林窟这个名字听着很熟悉,因为榆林这个名字在我国很常见,所谓榆树成林。在南海之滨有个港口叫榆林港,在陕北有个地级市叫榆林市。
这些地方虽然不属于敦煌,但它们的石窟都统称为敦煌石窟,因为这些石窟的艺术风格与莫高窟一脉相承,有扯不断的关系。
可见,敦煌的文化范畴比它行政管辖的范围要大得多。
敦煌石窟主要有这几种类型。
中心塔柱窟,又叫塔庙窟,是北朝洞窟一种常见类型。它的中间有一个方形柱。柱子上雕着精美的佛像,善男信女在拜完佛后,可以绕着柱子走一圈,观像礼佛。
中心佛坛窟,又叫殿堂窟,是晚唐五代的一种主要类型。在窟的中心有个佛坛,佛坛上有佛像,佛像后面的背光与窟顶相连。其实这跟中心塔柱窟有些类似。善男信女也可以从右侧绕一圈进行观像礼佛。
覆斗窟,因其窟顶的形状像一个倒扣过来的斗而得名,它主要集中在隋唐两代。这种洞窟受汉墓影响,很多在后壁即西壁凿一个佛龛,里面供奉佛像。
大像窟,因其正壁有尊大佛像而得名。这个佛像一般都比较巨大,就像乐山大佛一样,人看时必须抬头仰望,让人瞬间充满对佛陀的敬仰之心,感受到佛陀的庄严伟大和人类自身的卑微渺小。比如莫高窟最大的佛像高达33米。
涅槃窟。里面是一个横卧在床上睡着的佛像。涅槃不是死亡,而是一种重生。我们常用的一个词叫凤凰涅槃。涅槃之后会变得更高更快更强更厉害。
禅窟则是供和尚参禅修行的洞窟。
僧房窟是供和尚们日常起居之所,里边比较简陋,也没有壁画塑像,就像打工人的木板房一样。
敦煌石窟大多位于沙砾岩地质区,这种卵石与沙土的混合土质疏松粗糙,没法用来雕刻石像,因而这里的佛像基本都是泥塑加彩绘,这跟印度石窟都是石头刻出来的有很大区别。
制作佛像通常有4个步骤,搭骨架、制泥、塑造、着色敷彩。
搭骨架就有些像瓷器里的拉坯、景泰蓝里的制铜胎,先把底子打好,这是最基础的工作。
它有木胎、木架、石胎三种结构。这里的石胎是那些几十米高的大佛常用的骨架结构,因而那些个大佛也不是纯雕刻出来的,一半石雕,一半彩塑。
这跟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不同。当然,最初的卢舍那大佛也是住在房间里的,脸上也是贴金的,所谓人要衣装,佛要金装。
来敦煌,除了看佛像,还有就是它洞窟墙上的壁画。就像张大千说的,敦煌壁画代表了北魏至元1000年来我们中国美术的发展史。
敦煌壁画有所谓的十八描。比如高古游丝描、琴弦描、铁线描、曹衣描等等,都是不同线条的画法。
曹衣描是北朝的曹仲达创造的画风。曹仲达这个名字听着像是曹操和司马懿的结合。
他画的佛像穿的衣服,褶皱繁密,看着很贴身熨妥,就像刚游完泳出来一样。因而有“曹衣出水,吴带当风”的说法。可见把他跟画圣吴道子相提并论。
敦煌壁画有个突出特点是重彩,不像中原那种淡淡的文人画。
敦煌壁画运用大量色彩画面的色彩饱和度极高,色彩面积大,对比十分强烈,看着非常有冲击力和感染力,可以直击观众心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