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chnology nature
"New technologies are not inventions, they were created constructed, put together, assembled, from previously existing technologies. They consisted of others, arose as combinations of others.
Technology was autopoietic, just as living creatures. So, what will be the consequences of this itself-creation? "
- W. Brian Arthur
果大不久前和在美国生活的小伙伴们聊起来,了解到其实那边的阶层固化更严重。尤其是支持保守的共和党的那些“红脖子”州,很多底层的劳动人民根本看不到改变的希望,所以早就放弃拼搏,日复一日的只是甘于现状。我们还是应该很庆幸自己生活在国内,并且是这个时代的中国。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奋斗,还是有很多机会实现社会地位和财富水平的晋升。
科班出身的果大也不太在行人文社科领域,所以才一直恶补。经过这么多天的“沉闷”,我们再次回归更理工的技术话题。我们用三天时间从技术本身,一个社会的宏观技术层面,还有对技术的未来展望,这三个维度来研究学习。讲技术的书非常多,尤其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科技高速发展迭代的时代。我们选几本内容深刻有洞见,写作风格上plain English,与我们现实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几本。最大的一个选书原则,当然还是依照我们通识的主题,能帮助我们快速建立这个领域的知识架构,打破学科间壁垒,做到知识的“复利”效应的书籍。
今天的这本书不仅是从一个长期宏观的视角来研究技术,并且是从生物的演化这么一个非常特殊的角度,来类比技术的发展进程的。作者阿瑟在书里举了各个领域技术演变和发明创造的例子,而且还提出了不少自创的新概念,比如说自创生、垫脚石技术、活跃技术体、机会利基等等。作者的研究领域不仅深而且非常宽广,所以也是我们很好的学习榜样。
1. 熟悉到一无所知
有个挺网红的自媒体人讲过这么一件事。有天送孩子去上学,等红灯的时候孩子忽然指着方向盘问他,为什么你转动方向盘,车子就开动了呢?他当时一下子卡壳在那里回答不上来。事后想,自己开了这么多年车的老司机,竟然其实对汽车的发动机,活塞热动等原理一无所知。不仅是汽车,哪怕是车里放置的小小保温杯,这中间包含的科技原理自己同样不了解。
我们之前读过《禅语摩托车维修》那本书,书里提到有一部分人是非常的厌恶“科技”, 如果你用“古典认知”的方法跟他们讲:“汽车首先分为动力产生系统和运转系统;往下一层看,动力产生系统又可以分为发动机和动力传送系统;再往下一层看,发动机又包括动力钢体结构、油气系统、点火系统、自动控制系统和润滑系统。再再往下分析,比如拿点火系统来说吧,点火系统又包括交流发电机、整流器、蓄电池、高压线圈和火花塞。”
再再再往下分析呢?估计他们要一闷棍打晕你的心都有了。
我们经常把科技等同于技术,但其实两者有很大区别。科技其实应该是科学和技术的统称。前者可以说更偏理论研究,更居身于学术塔、实验室里;而当我们谈到技术的时候,往往是更加从工程师的角度,将科学的研究成果落地,可以进行大规模市场化的制造。后者会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即使我们平时甚至很少注意到它。
作者在书里用了一个很有趣的类比,指出技术就是人类对现象有目的的编程。说到技术,既是思想和方法;也是元器件和设备;更是智慧经验成果组合的复杂系统。
什么意思呢?前面我们说,作者的观察视角很独特,他认为技术本身就像活的生命一样,是自主自发创造出来的。而那些看似复杂高深的技术,其实是人类通过先发现了一些最基本最底层的技术单元,通过各种组合拼装而后期形成的。这就好像生命的演化过程也是先有基因,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简单生命再到复杂生命一样。
这个说法是不是有些颠覆了你的认知呢?你一定想反驳说,不对啊,技术难道不是我们人类发明创造出来的么?这些想法很可能是人类过度自信狂妄导致的,其实我们对技术的起源真的知之甚少,而且对于现存的不同领域之间的技术关系也几乎不知道。
塔勒布,就是《黑天鹅》一书的作者最喜欢引用喷气式飞机发动机的例子。我们过去一直主观以为喷气式发动机就是从之前的活塞式飞机演变过来的,但其实直到现在也没有人完全搞明白喷气式发动机的“原理”。更准确的说,它其实是一堆攻城狮反复试错,不断捣鼓出来的。它与之前的科学理论没有直接的联系,更像是一种“基因的突变”,一种飞跃式的创新。
技术的另一种产生方式是对已有现象的有意识“编程”。比如我们了解到蝙蝠看不见东西,却同样能精确的捕捉食物,从而研制出了声纳;又比如生物学家发现,鲨鱼的皮肤表面很粗糙,却可以快速游动,原来是皮肤的V形皱褶,能够大大减少水流的摩擦力,使身体周围的水流更高效地流过。得益于这个启发,人们研制出有超伸展纤维表面的“鲨鱼皮泳衣”。不过这个黑科技目前已经被禁止在正式比赛场合使用。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你可能已经想到了,这就是“仿生学”。很多技术的灵感都是来自于已有的自然和生物现象。我们不能说是完全由人类发明创造的,更多是一种“模仿”甚至是“抄袭”。而模仿也好,抄袭也罢,以人类的水平却都做不到像原版那样的精密。
了解到技术本质的真相,并不是要让自己受打击。我们一直强调,能让人谦卑的学问才是好学问,过于自负会让我们看不到生活中那些无处不在的闪光点。现在不是鼓励和号召全民创新吗?我们只有放低姿态,才有可能在已有的领域里找到新的技术突破。
2. 组块与混搭
我们继续沿着生物基因这个思路来研究技术。我们在中学的课本里就学过,人的基因组,由23对染色体组成,其中包括22对体染色体、1条X染色体和1条Y染色体。人类基因组含有约31.6亿个DNA碱基对。碱基对是以氢键相结合的两个含氮碱基,以胸腺嘧啶(T)、腺嘌呤(A)、胞嘧啶(C)和鸟嘌呤(G)四种碱基排列成碱基序列。
只是这小小的四种碱基,竟然就造就了全世界70多亿不同长相,肤色,性格的人。想想这是一件多么神奇又不可思议的事情。那么人类的基因能带给我们什么启发呢?
技术也一样可以自由组合,进行组块,拼装,混搭,就像乐高玩具一样。很多看似复杂的系统,如果我们一层层拆解,到最后会发现其实也是一些最基本的技术的组合。比如之前我们提到把汽车动力系统的分拆。
再讲讲果大的老本行ERP的例子。这个看似庞大无比又及其复杂的商务系统,本质上也就是几个常用商业功能模块化的集合: 任何一个企业要运营,总会有HR部,财务部,采购,营销,生产,物流等。其中财务又可以继续细分至预算管理,工薪,固定资产,细分账目等。如果再继续细分下去,就是按生产经营模式,企业经营的流程,继续按步骤来细分。每一步又有不同权限的人进行监督和管理。总之电子化很拟合现实中的操作。如果再细分,在我们程序猿眼里,无非就是一行行的代码了。(再讲下去你们可能要一闷棍打晕果大了。。)
当技术开始混搭组合,就会爆发呈指数型增长。所以我们才要不断的奔跑,否则就会被时代和技术远远甩在后面。不过技术又是一个复杂系统,跑的快不一定能一直跑到最后,很多看似热门的技术,很可能也只是昙花一现。技术的生成,变异,演化,其存在既有很大的偶然性,也要看其是否适应时代和市场的需求。就像适应环境的生物才会被保留,不适应的则会被淘汰一样。
技术与人的关系又是双向的,螺旋上升式的:技术会受人类社会的驱动,同时又反过来不断影响和改变着人类社会。技术改变工作,而工作同时会影响人的性格。坐在电脑前写程序代码的人,一般性格比较安静内向。而工作性质则会让人变得越来越内向:因为更多时间都是在与机器交谈,而不是与自然人。说话,决策也是技术的组合,作销售和市场的人很可能会变得越来越“善于对话”;作领导的人,要运筹帷幄,要判断决策,也会同时练就相应的技术。
技术自身有启动,萌发的动力,也在人类的助力推动下,技术会沿着特定的方向和方式发展,我们要学会不断的跟上和引领新技术,但也要小心注意对技术的“路径依赖”。还记得我们讲过“创新者的窘境”吗?
太过于适应客户的需求,市场的需求很可能造成多样性的缺失。环境的变化有时候是极其快速而剧烈的,你要适应环境,但又不能完全适应环境。保持一点点“突变”,为可能变化的未来留一些后路。
- 果大
通识精读38
布莱恩·阿瑟,《技术的本质》。
这些书也值得读:
2. 布莱恩·阿瑟,《复杂经济学》,《混乱》。
3. 马克莱文森《集装箱改变世界?》,
4. 《百年流水线:一部工业技术进步史》。
5. 蒂姆哈福德,《塑造世界经济的50项伟大发明》。
6. 史蒂文约翰逊,《我们如何走到今天》。
7. 杰夫萨瑟兰,《敏捷革命》。本书的作者也就是Scrum之父。
8. 雷库兹韦尔《奇点临近》。
9. 凯文凯利,或者你更熟悉的名字:KK《科技想要什么》。
10. 默里沙纳汉,《技术奇点》。
11. 埃里克布林约尔松,《与机器赛跑》,《连线创新:信息技术如何重塑经济》。
13. 《黑科技》,15位联合作者。
14. 吴军,《智能时代》。
15. 皮埃罗·斯加鲁菲, 《人类2.0:在硅谷探索科技未来》。
16. 爱德华·阿什福德·李,《柏拉图和技术呆子:人类与科技的创造性伙伴关系》(Plato and the Nerd: The Creative Partnership of Humans and Technology)。从名字估计你也猜到了,书名正是出自塔勒布的《黑天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