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少年冯菊芬(十六)

少年冯菊芬(十六)

作者: 一杯老酒 | 来源:发表于2022-02-06 20:57 被阅读0次

十四,一幅手套御风寒

1924年的冬季,天气异常寒冷。到了小雪的节气,天空便开始降下雪花。到了大雪的时候,一场又一场的雪花,纷纷扬扬的飘飘洒洒。这个时节,对于千千万万个贫民百姓来说,他们的日子特别艰难。艰难的是家中没有多少余粮,艰难的是一日三餐做饭的烧草都被埋在雪花里,一旦再遇上雪花和雨水结伴,可想而知,暴露在外的柴草就会被雨水淋湿了。所以这个时节,穷苦人家就会巴望着一天赶紧过去,晚上一家人早早喝点稀饭,条件好点的人家,还能在稀饭里放点地瓜干,或者在稀饭里放点地瓜,来维持一个冬天的温饱。在乡下农村,一般人家都习惯在冬天利用地窖储存地瓜。冬储地瓜的地窖,选择在背风向阳的地方,地势相对于旁边略微高处,首先用铁叉铁掀挖出一个长方形的深坑,其大小,要根据各家有多少地瓜可以存储,深冷挖好以后,再用一根圆木棍,夯实深坑四周边沿的泥土,防止塌方掉下来,深坑都是坐北朝南。深坑挖好了,会在南面深坑的中间,挖开一个凹口,凹口的宽厚,能够容纳一个成年人的身躯,爬进爬出。一切准备就绪,再把准备冬储的地瓜倒进去,如果还有空间,还可以放进去一些大白菜或者萝卜,胡萝卜等。一样一样摆好了,最后还有一道工序,那就是在深坑的两头中间,垒砌出高出地面半米高度的土墙,用一根直爽的木棒,南北摆放在土墙上,作为龙骨,然后两边再用一些等长的木棍,分布在两边,形成屋脊梁的形状,然后覆盖上芦苇秸秆之类的杂草。细心的人家还把这些杂草芦苇,按照拳头粗细捆绑成一根一根笆秸秆,在这些笆秸秆上面再覆盖一些稻草等,最后一道工序就是覆盖上一层厚厚的泥土,再次夯实后,涂抹泥浆。一来可以方便雨水的流淌,二来可以增加地窖储存地瓜的温度。

这样的地窖一旦做好了,任凭外面北风呼号,雪花纷飞,哪怕雨天滴水成冰,地窖里面的温度依旧可以达到十五度至20度左右。早上有的家庭孩子们要上学,一家人最辛苦的就是母亲,似乎从来没有睡过早觉。鸡叫三遍,女人们就开始睡不着了,于是开始陆续起床,不一会,一家家烟囱里便冒出一缕一缕的炊烟,大约半个小时后,一锅地瓜煮稀饭的早饭就做好了。母亲顺便把一只黑色陶瓷罐装上七分水,放在火膛的余火里,等待孩子们一个个起床后,母亲就把灶膛里的小罐子掏出来,每个孩子轮流象征性的掬一把温水洗洗脸吃饭。

冯菊芬的一个女同学小艾,距离她家只有一百多米远,她们时常结伴而行。那天早上,小艾又早早来到冯菊芬家门楼下,静静的等候冯菊芬。母亲告诉她,小艾又在门楼等她了,让她进来也不肯。冯菊芬就赶紧吃了早饭,匆忙背上书包,母亲赶紧让她戴上手套,围上围巾,“外面太冷了。”母亲一边说,一边打理着冯菊芬。待到她围得严严实实的走出去的时候,她第一眼就看到小艾缩着脖子,不停的搓着双手,本来应该是一双粉嫩嫩的小手,现在由于寒冷冻伤了手面,已经开裂流血。一丝恻隐之心,犹豫片刻,冯菊芬把自己手上的一幅棉手套脱下来,递给小艾,任凭小艾再三拒绝,她又回去后院,找母亲张氏重新要了一副手套,母亲张氏也不责备她,可怜的小艾,这一刻母亲张氏也是隐隐约约感受到穷人的孩子不容易,她为自己的小菊芬感到骄傲!这个孩子的爱心真的不错!

那个冬天,同学小艾由于得到冯菊芬这副手套,整个冬天都特别活跃,平时低眉顺眼的小艾,一直谦卑的小艾,一直习惯于沉默寡言的小艾,终于也有了扬眉吐气的机会了,关键是冯菊芬也从来没有在同学们面前说,小艾的棉手套是她送给她的。这一点确乎难能可贵。因为冯菊芬理解小艾的自尊心,一旦别人知道小艾的手套是冯菊芬给她的,无形之中就会伤了小艾的自尊心。小艾也不说破,毕竟这样的棉手套,在那个年代,在那个冬天,不是每个家庭都有条件做出来的。抬头看看教室里,哪个同学不是把双手拢在衣袖里取暖?不到万不得已写字的时候,都是写一会,再把冻红了的小手用嘴里呵出的热气捂一下,然后继续写字。而她冯菊芬和小艾,却可以戴着手套做作业,哪个同学不羡慕?冯菊芬由衷一笑而小艾同时极大满足了自己的虚荣心。

看看窗外,此刻的一场雪花,正在纷纷扬扬的飘落着,冯菊芬的心头,却在无数次的构想着自己的将来,构想着诗经里刚刚学到的《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尽管她对于诗经采薇一知半解,尽管她不知道自己的将来要走向何处,然而她想象中的江南,一定也有悠长悠长的雨巷,思绪跟着那个手持油纸伞的姑娘一直向前再向前,雨巷的深处,一定会有一个别有洞天的荷塘。当这个江南的荷塘被春天启开,那些荷塘里的蛙鸣,在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朗朗乾坤下,人们向往的民主,向往的自由,向往富足,向往美好的生活,该是如何美妙啊!

同时,她又为自己构建另外一种人生,那就是雪花纷飞的塞北,那些可以追寻元祖忽必烈和成吉思汗的弯弓射大雕,那些来自于远古岁月深处的嘚嘚嘚嘚的马蹄声,奔驰在广褒草原之上的壮怀激烈!如果一定要寻找一个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感受和学习的典范,毫无疑问,那就是革命女侠秋瑾。这个出生于1875年11月8日,猝于1907年7月15日的女子,便是中国女权主义和女学思想的倡导者。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志士仁人,第一批为推翻数千年封建统治而牺牲的革命先驱者,为辛亥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生前极力提倡女权女学,为旧中国的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起到了空前绝后的推动作用。

这样一想,少年冯菊芬的心里,似有热血滚烫,尽管窗外依然是北风裹挟着漫天飞舞的雪花,而她心灵深处,已经铺开一片蔚蓝色的天空,就如野外,被雪花覆盖之下田野里青青的麦苗,谁能怀疑麦苗蛰伏的季节,不是为了来年春天勃发而积聚力量?

相关文章

  • 少年冯菊芬(十六)

    十四,一幅手套御风寒 1924年的冬季,天气异常寒冷。到了小雪的节气,天空便开始降下雪花。到了大雪的时候,一场又一...

  • 少年冯菊芬(十七)

    十五,曙光一缕似春潮 1924年的冬天,在人们的苦苦巴望中,走进腊月,流行于城里和乡村的传统腊八节,也就是腊月初八...

  • 少年冯菊芬(十九)

    十七,二八芳华初嫁人 民国时期,按照《民法.亲属编》中提出:“早婚足以弱种”,所以政府不提倡早婚早育。那个时候其实...

  • 少年冯菊芬(二十)

    十八,决意革命如磐石 张鉴堂他们离开大埠街以后,这个地区的革命火种就已经被点燃了,而远在南京的张鉴堂他们,起初住在...

  • 少年冯菊芬(十八)

    十六,聆听时局心洞朗 坐火车大约20分钟后,冯菊芬一家人到达牛山车站,考虑到步行去博望佛陀祠路程比较远,他(她)们...

  • 少年冯菊芬(十一)

    十,轰然倒塌的神灵 明末清初的大埠街,想必与全国农村一样,由于贫穷,更由于农民们没有文化,加上几千年来封建迷信思想...

  • 少年冯菊芬(十二)

    十,法师慈悲开启蒙 1924年2月16日,也就是民国13年,已是商贾云集的大埠街上,当天恰是逢集日,附近周边的小商...

  • 少年冯菊芬(二)

    他快速的打开前门,穿过过道,奔向东厢房。急切的掀开门帘,推开内门,接生婆侧眼一看是主人进来了,“三爷,夫人马上就要...

  • 少年冯菊芬(四)

    三,两只绣花书包 时光犹如白驹过隙,小菊芬很快到了八岁的年纪。按理说,民国初年,人们绝大多数受到封建迷信思想的束缚...

  • 少年冯菊芬(五)

    四,百家姓上独尊冯 有一天,范老师又给她们俩讲起了百家姓:“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冯陈褚卫……”冯菊芬扑闪着一双大眼...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少年冯菊芬(十六)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wqpk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