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中国年度散文》收33位作者33篇散文,李敬泽《<黍离>——它的作者,这伟大的正典诗人》当之无愧排行第一。好久没有读到这种视野开阔通透明澈的大散文了。一首《黍离》作为悼亡诗,在《诗经》中独树一帜,作者不仅试图还原那个时代的场景,而且清晰地梳理了与《黍离》一以贯之的中国士大夫们忧国忧民的情怀,这里有箕子的佯狂和自尊(《麦秀歌》),有屈原的众醉独醒(《离骚》),有杜甫的万里悲秋(《登高》),有范仲淹的先忧后乐(《岳阳楼记》),有杨慎的是非成败转头空(临江仙),还有老子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有庄子的“巧者劳而智者忧”,有《红楼梦》里贾宝玉的“你证我证”,等等等等。篇幅不短,但语言简练如诗,纵横千古,驰骋万里,当止则止,决不拖泥带水,不孜孜以学术上的繁琐的考究论证,而带给读者的是天马行空的畅快淋漓的阅读享受。
张炜《寻找和发散》也是理性或智性散文,也写得很通脱,深入浅出,循序渐进,思路非常清晰,可作为语文范文来读。警句金句层现错出,比如“踏遍精神和现实这两个世界的许多角落,不过为了一场寻找”,比如“再了不起的个人感觉经验也是属于别人的”,比如“最新的不一定是最好的,它们还没有被时间的老汤泡过,滋味不够醇厚”,比如“找错了路径和榜样,成长便不可期待”。作者对“发散”的阐释很有见地,对“回老家”和“读老书”的发散让人联想到钱钟书先生的演讲稿《谈中国诗》。
彭程《别》先带我们作了一次离别诗的溯游。这里有李叔同的《送别》,有江淹的《别赋》,有《诗经》,还有众多的唐诗宋词。接着从个人的角度来讨论普通意义上的离别以及暂别和永别。然后又继续回到文本,品味陶渊明、苏轼和李煜,品味《红楼梦》,品味三吏三别,品味客家人的迁徙。最后比较如今变了味的离别,现代交通工具通讯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离别的仪式感淡了,诗情画意淡了,再也体会不到朱自清的《背影》和龙应台的《目送》中所描写的那种场景那种氛围了。呜呼!
韩小蕙《重读宋词》从两本四十年手不释卷的枕边书说起,先说版本和编辑体例以及两个小窄本对作者的重要性,然后引领我们进入作者(也是读者)的宋词世界,历数范仲淹、王安石、苏轼、辛弃疾、岳飞、秦观、李清照、张孝祥、陆游、文天祥、柳永、严蕊十二位词家名作。其中文天祥一笔带过,没有提到词作,柳永多说了几句,其他十位也是照本宣科,几乎没有什么新东西,没有写出“重读”的新感受,仅严蕊一段勉能出新。
谷禾《阳山看碑》写了两块碑,一个是永乐帝为他老子洪武帝采的碑石,因为太大太重,无法运输,故弃而未用;一个是袁枚三妹素文的墓碑,大约是今人所立。两者间或有对比,前者间议论,后者重抒情。显然作者的情感沉浸在后者多多,朱棣之孝不敌袁枚的兄妹情。文中对所谓明文化村和女游客摆颇式的描叙也很耐人寻味。
刘东黎《世界的启示在荒野》也是一篇大散文,作者提到或暗示的文学经典有艾略特的《荒原》,梭罗的《瓦尔登湖》,惠特曼的《草叶集》,杰克·伦敦的《野性的呼唤》,笛福的《鲁滨孙漂流记》,华兹华斯的湖畔诗,以及中国古典诗人的诸多同名诗作《野望》等等,但醉翁之意不在酒,更多的是人类生存哲学方面的探讨。
(摘自2022.8.3.~8.4.日记,8.4.9:52.初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