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包罗广大,内涵丰富,一部《红楼梦》,鲁迅先生曾说“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关于红楼梦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有自叙传说、色空说、宝黛爱情悲剧说、封建家族衰亡史说等等,众人见仁见智,都有自己的见解和依据,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红楼梦》的思想有其博大精深的一面,从作品本身出发,其主题也可能是具有多重性的,可以择优去劣辩证看待。我认为,红楼梦主题可以是“大旨谈情”的人情说,但其也有显明的不足,只能作为一部分主题。同时,其主题也可以认为是人生命运的大悲剧。
《红楼梦》开卷,空空道人检阅《石头记》认为其“大旨谈情”,而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也把《红楼梦》归为人情小说,可见,这里的“情”并不是指的“爱情”,如果把“情”理解为爱情,那么就和宝黛爱情悲剧说一样把“红楼梦”的主题缩小限制了,所谓“人情”,指的是人的感情、世情、常情,同时也可以指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从红楼梦的真假论看,其“情”同样也有“真情”和“假情”,贾宝玉可以说是“真情”的典型代表,其真情不仅仅限于对林黛玉的爱情,而应扩大到其对于其她女子的真情爱护,待人接物的真诚,在林黛玉初见宝玉时对宝玉有一段精彩的外貌描写,说他“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画出一个情痴的形象。而在太虚幻境,警幻仙姑更是称其为“天下古今第一淫人”,宝玉痴情处可见,其痴情痴于真情,不谙世俗之道,所以对待其他女子和人事全以一片真心同等相待,体贴倍至,他爱惜这些见了便清爽的女子,对于她们的终将离散伤感不已,而面对晴雯、迎春这类女性的悲剧结局更是愤慨悲痛,宝玉的“真情”置于大厦将倾,“花落水流红”“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大背景大悲剧下更显得无奈戕痛,最后自色悟空,遁入佛门。宝玉身上有一种美好的品质,寄寓了“真情”的美好象征以至美好毁灭的悲剧模式,这是人之情理想美的代表。而另一方面,刘姥姥三进荣国府同样也是人情表现的典型代表,一进荣国府纯属生活所迫,而凤姐接待时,刘姥姥低声下气小心翼翼的姿态令人可叹,一饭之食逼迫的人至此,而另一方的生活则是奢靡至极,脂砚斋在此回留下“为财势一哭”的批语,世之人情,大多依托于财势,可怜可叹。二进荣国府更是书中精彩至极的部分,刘姥姥取悦贾府众人更加刻画出了豪门大族和贫贱之家的种种人情表现,三进荣国府,贾家已经败落,而刘姥姥知恩图报解救巧姐则显出了人情的可贵之处,令人可感!所以,从刘姥姥三进荣国府也可以看出人情种种在《红楼梦》中的体现。诸如其他还有醉金刚倪二轻财尚义侠、钗黛之间感情由淡转深以及荣府中各人之间相处的微妙之处等等也都可以体现“人情”二字。而论“假情”,即世间的圆滑虚伪可憎之情,从贾雨村身上可以见出,香菱一案是书中的出现的第一个大冤案,贾雨村初时还说着要秉公决断,及至见了“护官符”便以私废公,断案后便连忙给贾府送去谄媚之信,而忘了甄士隐的恩情,官场的圆滑狡诈在贾雨村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也为其以后帮助贾珍强夺扇子及至对贾府同样恩将仇报做了铺垫。其他的还有金寡妇贪利权受辱、迎春误嫁中山狼、赵姨娘争闲气等等,都写出了人情之虚假奸恶,可憎可鄙可恨。“人情”二字在《红楼梦》中处处出现,不胜枚举,鲁迅先生把《红楼梦》归为人情小说不无道理。但是,即便《红楼梦》开卷说“大旨谈情”,“人情”也难以概括《红楼梦》的全部思想,很多地方也无法用人情解释,例如《红楼梦》的大悲剧之根源似乎很难用人情解释的通,“大旨谈情”的主题不足之处是显见的,只能说,“情”是《红楼梦》一部分的主题。
人生命运的大悲剧大沉浮是红楼梦的另一个主题,其主要体现在贾宝玉和其她众女子身上。从贾宝玉来说,他与世俗之道格格不入对抗的悲剧,贾宝玉不喜圣人之学,厌恶经世致略之道,对功名利禄不放在心上而沉浸在自己的理想世界中,大观园可以说就是他的理想世界,对于宝钗湘云的劝诫之言不屑一顾,喜欢黛玉和他的心意相通,但是,从现实出发来看,贾宝玉的这种理想世界是难以维持长久的,大观园这个理想世界必然要受到现实世界的制约,所以,从现世来说,贾政深恶他的不读书之过,而世人也都以为其是不肖子孙,从结局来说,大观园众花凋零,理想世界最终一片破败荒凉,贾宝玉的这种与世俗的对抗只能是悲剧收尾的,这是人生理想与世俗的悲剧冲突,在世俗的强大压力下,贾宝玉的对抗显得软弱无力。贾宝玉的人生悲剧与家族的败亡和众女子“花落水流红”有着紧密的联系,是其人生悲剧的大背景,他享尽荣华,沉浸于大观园的理想世界中自在其乐,然而末了却只能眼睁睁看着整个家族的败亡而无力挽救这种大厦忽倾的大势,世态炎凉,繁华转眼成空,沉痛于心;他一段真情寄于众女子,希望常聚不散共享欢乐,然而,在家族败亡和社会世俗压力的大势下,这些众女子只能面临着离散屈死的命运,黄土垄中红颜枯骨,他同样无力挽救,只能悲痛而已。贾宝玉的身上集中体现了人生的大悲剧和命运的大悲剧,恰如张岱在《陶庵梦忆序》中所言,“因想余生平,繁华糜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在人生命运的大悲剧下,贾宝玉无力抵抗,最终选择了舍弃一切,遁入空门。而从众女子来说,她们的身上同样体现了人生命运浓厚的悲剧性色彩,太虚幻境中就已早早伏下了各人的悲剧命运,所谓“千红一哭”“万艳同悲”,黛玉的情死早夭,宝钗沦为贫妇守活寡,元春早逝,迎春受夫家虐待,探春远嫁,惜春出家,妙玉“终陷淖泥”,晴雯屈死等,众女子命运无一例外都以悲剧结尾,而其悲剧原因同样是在家族衰亡和封建世俗的共同作用下,从书中看,对于其悲剧性的命运,众女子同样是无力挣扎的,在人生命运的大悲剧面前,她们只能选择无奈的屈从,“花落水流红”,众人凄惨离散或者花落人亡,这同样是《红楼梦》浓厚悲剧色彩的一方面体现。可见,从《红楼梦》贾宝玉和金陵十二衩的人生经历来看,人生命运的大悲剧是《红楼梦》的一大主题,在面对理想世界与世俗的的冲突、时代和世俗的大势、家族的衰亡面前,个人的力量是渺小无力的,其对抗常常以失败告终,个人的命运最终只能选择屈从或毁灭,这是人生悲剧性的一方面体现。
《红楼梦》把中国古典小说的思想和艺术手法都提升到了一个绝颠的高度,是古典小说优秀杰出的代表,曹雪芹一生坎坷的经历以及此种经历下对于人生和社会等方面的体会使得《红楼梦》的思想蕴藉丰富,难以一言一概之,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看法。在我看来,曹雪芹一生可谓大起大落,其前后心理落差是剧烈的,在这种起落中,对于贫富之别人情冷暖和人生命运无奈悲剧的体会是深刻的,所以其作品中也同样体现出了这些思想,“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关于《红楼梦》的主题,我们应该继续细读深度,贴近作品和作者,博观百家之说,细究百家之言,从客观的分析出发去解“其中味”。
感谢你的阅读,更多精彩书评尽在:24学期,期待你的到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