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墨子悲丝 杨朱泣歧
【典源】
《墨子·所染》: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日: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同“毕”],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吕氏春秋·当染篇》有相类记载。《淮南子·说林训》:墨子见练丝而泣之,为其可以黄,可以黑。
《列子·说符》: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僮仆]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邻人曰:"多歧路[岔路]。"既反[返],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为什么]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少顷],不笑者竟日[终日]。
【人物简介】
墨翟(约前468一前376) 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者。出身微贱,做过木工匠,自比"宾萌"。宋昭公时曾受任为大夫,后长期居住鲁国,弃儒倡墨,开展独立的学派活动。
杨朱 战国时思想家。魏国(今河南开封)人,又称杨子、阳生、阳子居。活动于鲁、宋一带,也曾南游到沛(今江苏沛县),见过老聃。他发挥了老聃的"摄生"观点,主张"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为"养生”"贵已”而摒弃一切。公开提倡"不入危城”"不处军旅""不拔一毛而利天下"。其实他追求的"我",只是"道"的化身,"为我"即所以为道。所谓"不拔一毛",也即意味着不损一节、不亏大体、不伤本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