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5301795/c6266b9443fb140f.jpg)
今晚的奇葩说辩题非常的好,让我没有为投票紧张,反而多次泪下,悲伤的力量感会比快乐要强大,我允许。
整场的发言非常的完全。细思,倒是发现讲感受的辩手在围绕着不幸讲不同的故事,而都具备共情点,所以才会引发如此宏大的共鸣。马上想起这么一句话:不幸的家庭千千万万种,但幸福的样子却是相似的。
回归故事里面,大部分12岁以下的孩子都会特别不理解爸爸妈妈为什么要离婚,而且特别害怕。为什么会害怕,因为他从小体验的最频繁重复的快乐都是三个人的画面:我考了100分,爸爸妈妈一句接一句的夸我,并且给我买好吃的;妈妈远出归来,我和爸爸翘首以盼等;而每次,看到爸妈争吵要离婚的时候,害怕,对,真的害怕,除了失去快乐这一份追求,是担忧,担忧不被爱不被保护,好像只有屋檐才能赖以生存,这是一份人性本能的恐惧。恐惧的表现也会有很多种:一个人闷头早出晚归把自己封闭起来;加入吵架的中心成为缓冲剂,不断讨好等等
而不论如何,孩子的想要都是我不要爸爸妈妈离婚,因为离婚了,他将不知道过去的快乐怎么复制到未来,往后的家里面不会再有两个熟悉的大人来来往往关注着他。
这也就会衍生出第一次内心的对抗,而辩题当中提到离婚之后父母再婚的阻挠更像是第二次对抗。那么从先后顺序来说的话,如果第一次对抗,父母能够正视孩子的想要,并且能够跟他敞开的去沟通的话,那么后面的故事更像是康永说的那般轻松,而不是像现场辩手所表达出的那种悲惨的故事,可想而知,如果小孩子连第一次的对抗都没有去做的话,甚至第一次对抗被忽视,自然会生出诸多后面的困扰;
而最让我心疼的是两种情况:孩子的对抗被忽视和孩子的对抗被理解偏。这就会产生两种结果:一种是这个孩子需要长期适应这种不安全的环境并且逼着自己懂事,对世界敏感又不敢表露情绪;另一种是父母迁就孩子的感受又偏离孩子的想要,没有力量感去实践内心的真实想要,在关系里拉扯对抗一辈子,而这又是间接地制造了不安全又不长期快乐的场域。
脱离故事,发现做父母的需要很大的智慧。从结婚本身而谈,我特别赞同『周玄毅』说的“这世上离婚率高往往是因为结婚太容易。”我也特别害怕看到自己的心理咨询师朋友『大宝』老生常谈的一句“两性关系中除了营造舒服的沟通模式外,还需要了解其背后家庭行为模式以及其和家人的沟通模式”但是也特别爱听。
为什么怕?我担忧的是成长过程中那些叛逆的点被挖掘。而今天我才明白,为什么老是说这么一句,因为关注原生家庭模式从来不是窥探你的那些叛逆的,幼稚的行为,而是完善爱你的方式:害怕什么,恐惧什么,喜欢什么等等,你的童年会映射出80%,这也会解释你目前让对方为之困惑的行为表现。
从父母本身而言,力量感就会特别需要,这是不论你处在任何状态都能够让孩子去感知到爱的。选择和爱的过程便是不断靠近智慧。
话说,人的轮回还真奇妙,出生时,这世界貌似我只听到我的声音;慢慢的长大了,周边的声音越来越多,开始担心被嘲笑;而最后世界又只剩下我一个人的声音,笃定了 也老了。
最后想说,虽然文化中含有潜伏了几千年的奴性基因,这可能来源于群体认同感和人性某方面安全感,但是我们不需要顺从,这不是我们需要的,这世上并不存在独立于观察者以外的事物,好好的去分辨,然后带着某种程度上的自由意志去践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