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成长性评价,即将评价与学生的成长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学生未掌握知识时不进行评分,只有学生经过努力掌握之后才进行评分,评分具有激励作用,主要作用是让学生在挑战学习困难的过程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苏霍姆林斯基关于评分的论述中,很难理解的是:如果学生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和情况而没有能力掌握知识,我是从来不打不及格的分数的。如果你看出,学生的知识还比较模糊,在他们关于所学的事物和现象的表象中还有一些不明确的地方,那你就根本不要给予任何评分。
许多老师会觉得困惑:
1. 不通过评分,我怎么知道学生的知识比较模糊,甚至还没有掌握?
2. 如果学生一直没有掌握,难道就一直不给予评分吗?
3. 评分难道不是一种很好的督促学生的手段吗?难道学生不是因为评分才更加明确的知道自己的知识还有不清晰甚至未掌握之处吗?
……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
1.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比较清晰的洞察到每一个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哪些是没有能力掌握的?哪些是比较模糊的?(“也许读者中会有人提出疑问:难道教师能把这一切都记在脑子里吗?也许,有些人会感到要把学生有关脑力劳动的一切情况都记住有些困难,但是,我总觉得记住这些是一件最重要的事。难道把值得注意的事也忘记了,还能对学生在教育中进行教学、在教学中进行教育吗?”)
这种洞察力,是专业能力的主要标志之一。教师是通过课堂上对学生的观察,通过提问得到的了解,以及理解学生作业中的信息等途径来获得这种洞察的。
2. 如果学生没有能力掌握知识,那么教师大不及格分数的意义何在?这时候的不及格分数,就很容易成为对学生的判定“你不行!”如果学生一旦意识到了自己不行,他就会丧失努力地动力。所以当教师发现学生没有能力掌握知识或知识掌握的比较模糊时,应该停止打分,帮助学生去克服困难掌握知识,掌握之后再进行评分。
好的评价,是成长性评价而非欠缺性评价。在成长性评价中,外在的标准只是参照物,更重要和根本的是内在的成长。一个极度落后的学生,可能每次考试都是全班最后一名,但是他一直在进步,甚至可能是比较大的进步。那么,他就应该得到积极的评价,并有理由从老师的充分肯定中获得尊严。在必要的时候,老师还要为她进行独立的测评,这种测评排除那些他无力掌握的内容。
成长性评价最终的目的,是从外在评价走向内在评价,从教师评价走向学生评价,从教育走向自我教育。
强调基于学生成长的过程评价,并不是完全否定集体外在的标准,因为:
1. 学生学习,需要有外在于自身的标准作为参照;
2. 知识有相对客观的标准,而同一个班级的学生,又处于大致相同的心智发展阶段;
3. 作为一个班级,需要有一个共同的智力氛围并相互激发影响,因此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也必须有集体公认的标准。
这里讨论的评分,是指有老师掌握的评分(这毫无疑问是最重要的)。但在现实教育中,还经常有外部评分,例如,各种由教育局或学校、年级组织的重大考试。这类考试,往往是困扰老师的根源。
外部评价有其合理与积极的意义。例如:具有学力测试功能,考查师生是否达到国家规定的教学标准,为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提供参照;具有选拔功能,考查学生的综合及单项学习水平,利与检测学生特长以及高一级学校招生。但外部评分往往被异化,成为日常教育教学的指挥棒,这就严重影响到了教育教学。
但对教师而言,不能靠抱怨来逃避,或“理直气壮”地以评分为棍棒来进行非常粗暴的教育,而是非常积极地利用各种评分活动,尽量消解其消极面,利用其积极面。
根据教育学循环,教师评价的目的,是协助学生明确目标,更好地挑战困难,并逐渐形成良好的自我评价能力,提升良好的自我感受,以提高学习积极性,推动意志力、责任感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
因此,这里的关键在于:
1. 教师评价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自我评价的能力。
2. 因此,必须努力使学生理解评价标准(这同时也意味着评价标准必须科学而清晰)。
3. 评价必须建立在相互信任以及怀有好意的基础上,并且是激励性的。
4. 因此,评价必须不只针对结果,而是针对整个学习过程的反馈。
5. 因此,集体的教育气氛必须有助于促进个体自我评价的形成。
6. 因此,必须创造越来越多的机会,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教师可针对学生的评价本身进行评价。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