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次参加某征文比赛,因获奖作者都被邀请到主办方所在地参加一系列的颁奖活动,为了方便统一通知大家来领奖和对出席颁奖活动的人员进行相关服务管理工作,主办方把获奖的作者组织成立了一个获奖作者微信群,我侥幸忝列其中。这个群的老师多数都是各地作家协会的成员,有的还是全国知名作家和各种文化机构的领导。领奖事宜结束后,主办方也没解散群也很少有人无故退出,原本还没见面前,有的老师在群里就比较活跃,互相熟识以后,大家更是不时会在群里发表各自的大作以增进友谊和互相交流学习。
和其他很多打着各种高大上名义忽悠拉人的群比,这个群基本上没有什么低俗内容和广告,是我喜欢并且认为能够从中受益的群。今天是所谓的“父亲节”,原本时间还没到的前几天网上相关宣传的东西就很多,我就想过也为父亲写点什么,但可能是以前写父亲的文章已经把情感透支了,直到今天也没找到能够让我特别满意的地方下笔。当我无意中看到群里有老师说今天的“父亲节”是舶来品时,心里突然一下子觉得有想说的了。我上网查了查,事实还真如老师说的一样,今天的“父亲节”不仅是舶来品,而且我们还有自己的“父亲节”。诚然,对父亲的爱和纪念是不分国界不分民族的,但既然我们国家有自己的“父亲节”为什么不过自己的节日呢?
据网上有些资料的介绍,中国父亲节的起源,要追溯到民国时期,时为1945年8月6日,上海《申报》刊文《八八父亲节缘起》。文章称:美国为纪念欧战中阵亡将士的妻与母,曾发起创立母亲节。而今,中国也应该发起创立自己的父亲节。因“父”字形同“八八”,且“八八”读音也与“爸爸”相同,故号召上海市民,一同来过“八八父亲节”。当时,日军虽败局已定,但尚未投降,上海仍在其控制之下,这一倡议“暗中表示怀念祖国之意”,实有风险。文章末尾,公开署名的首倡者共10人,分别是:颜惠庆、袁希濂、陈青士、梅兰芳、史致富、严独鹤、费穆、陆干臣、富文寿、张一渠。前述诸人,均系名流,虽久处沦陷区,但爱国之志仍存。如颜惠庆于北洋时代,曾任外交总长、署理国务总理等职,1941年12月香港沦陷,遭日军所执,次年被迫返回上海,坚持不出任汪伪政府任何的官方职务。
1945年的这次民间发起的“父亲节”活动,影响范围有限。至1946年5月,又有上海名流潘公展、李石曾、宋汉章、王晓籁、杜月笙、吴稚晖、李登辉(原复旦大学校长)、钱永铭等数十人,联名向国民政府请求定每年的8月8日为“父亲节”。其理由是“中国八年抗战,终究得到了最后胜利,这八年中阵亡将士不可计数,而这辈将士,前赴后继,杀敌致果的忠勇精神,实受父亲平日教养和随时激励的结果,所以父亲对于这次抗战胜利的影响,十分伟大。回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加维然女士,发起母亲节,纪念欧战中阵亡将士的妻与母,因为她们对于国家有伟大贡献;我们应该效法先例,规定父亲节,同时纪念这次大战中阵亡将士的父与兄,因为他们对国家也有伟大影响,使父和母同沾其光。”该请求获国民政府批准。之后每年的8月8日,遂成为全国性质的法定“父亲节”。
今天的“父亲节”来源于美国,主要是子女为了纪念辛劳的父亲而提议设立。两相比较,我就觉得我们国家的“父亲节”对我们来说更有深远的意义和更应该宣传。前段时间,因范冰冰而起的什么才是真正代表“国家精神”的话题曾一度引发大范围的讨论,直到现在好像也没有一个各方认可的定论。按我的理解,父亲这个角色即意味着担当、责任、奉献,甚至牺牲,提议发起设立“中国父亲节”誓死不做“亡国奴”,不做“假洋鬼子”,不“认贼作父”,为中华崛起而努力奋斗的那些先烈前辈具有的品格我认为就可以说是“中国精神”的写照。
我以前就说过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很多发明创造至今还对人类有着深远的影响,诸如“父亲节”这样的节日更是数不胜数,无不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纪念意义。但我感觉不管是现在身边的年轻人,还是主流文化都有点冷淡了我们自己国家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我在这里并无对比中西方文化优劣的意思,也不存在厚此薄彼的指责,我只是觉得身为中国人,无论从哪点说起,都应该要更爱自己的国家,更积极地参与到传统节日的庆祝中来才对。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在西方国家却普遍受到欢迎,就像我们热衷过对方的节日一样,媒体就报道,在加拿大、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老百姓也和我们一样的过春节,舞龙灯,喜欢写毛笔字,开孔子学院,研究中国传统文化。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作为新时代的中国人,在全球化进程加快发展的今天,我认为我们既要有开放包容的胸怀,也要有选择针对性才行。最后不管怎样,父亲都是我们应该敬重和爱戴的人,在我看来哪天都是父亲节。没有父亲,就没有我们。大音希声,大爱无疆,一切尽在不言中。对父亲不用刻意表达什么,陪他老人家喝杯他喜欢的老酒就行。
(图片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