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天,只剩下整整40天,你的2019就过完了。
西安的下半年总感觉过的特别快,仿佛夏天过完,温度一路狂降就到了冬天。刚一立冬,秦岭山上已经落雪了。城市中晚归的人都竖着大衣领子,缩着脖子,脚步匆匆地赶在回家的路上。
*秦岭落雪 via西部论坛
01
陕西人冬天也太爱吃这了!
对陕西人来说,在寒冷的日子里,最爱的就是吃上一碗带汤水的饭食。热气腾腾、带汤带饭咥上一大碗,浑身都舒坦了。
*羊肉泡馍
陕西人应该是最爱吃汤泡饭的地区之一,这里的人吃馍都要蘸蘸菜汤的汁水,为啥这么爱汤泡饭呢?我这里大胆猜测一下……
陕西“美食”的原料几乎都以面粉为主,面条馍给你变出两百种花样。一是自然环境长期闭塞,逃脱不了种麦子,收麦子,吃麦子的循环。
吃不到肉,只能把猪肉剁一万刀剁成浆糊,夹在大烧饼里,多弄点肉汁,来这样骗自己吃了一大块肉。汤泡饭同理,吃下肚子的主要是淀粉,太硬了不好消化,只能原汤化原食,顶饱耐饥还舒坦,吃完了好去种麦子,收麦子,吃麦子。
说到汤泡饭,陕西的羊肉泡馍、臊子面家喻户晓,其实除了有名的,老鸹颡才是陕西人的家常汤泡饭。
*老鸹撒
02
老鸹颡是啥?
老鸹颡写在招牌和菜谱上,通常后面都注着拼音(lǎo guā sāng)。
*第三个字输入法打不出来
“老鸹”本来应该念lǎo guā,而在这道菜里念lǎo wā,意思是指乌鸦;“颡”念sá,在陕西话中意指头部;由于“老鸹颡”里的面团面块呈现出两头尖、中间圆的形状,看起来像极了乌鸦的头部,因此而得名。
*看起来似乎勉强说得通
说是乌鸦头,但是这饭和乌鸦是一点关系都没有,就是一道菜品丰富的面食。
*老鸹颡
老鸹颡这三个字,用陕西话读起来霸气十足,但是关于它的起源有不同的说法。
*说法一
相传起源于西汉,李广在征战匈奴中发明。回朝后,武帝闻之,命御厨仿其法精做,以犒三军,并为此面食赐食名曰“老鸹颡”,取江山永固之意。
*飞将军李广
*说法二
明代大迁徙时期,移民们别离故土,凝眸着家乡高耸的大槐树,频频回首,不忍离去,而树杈间的老鸹(乌鸦)发出声声哀鸣。
逃荒途中,和着野菜煮出来的,像老鸹一样黑的杂煮面,就被人叫成了老鸹撒。
*枯藤昏鸦,这个还挺像的
03
能好怎?
(能吃吗 好吃吗 怎么吃?)
不谈历史渊源,说到老鸹颡陕西人都知道有多好吃。
面疙瘩透亮劲道有嚼劲,口感柔滑;面汤中保留了菜的各种营养,咸香兼备,口感层次丰富。一碗下肚,贴心贴胃,浑身那叫一个暖和舒坦。
做法比较简单,方便快手,而且“原汤化原食”好吃又营养。
*Step 1
先准备各种蔬菜切丁,通常用木耳、黄花、西红柿、土豆和时令的青菜,用热油放葱姜蒜爆炒至半熟。
*菜切小丁
*Step 2
另一边面粉在大碗中兑水和稀,搅成糊状,以能用筷子夹起来为基准。
用筷子一挑一挑地粘面糊放进开水锅,煮成大小差不多的面疙瘩,边挑边搅动,防止面疙瘩黏连。
*和面团
直至全部面块浮起来,再倒入提前炒好的菜。
汤沸后,将鸡蛋搅匀,淋入锅中,成鸡蛋絮,调味即可。倒蛋液时,锅里的汤一定是沸腾状,不然蛋液入汤不能立刻凝固成型。而且倒蛋液时不要一次全部倒入,要先倒入一部分成型后,再倒入另外一些,分几次倒,避免大量蛋液突然倒入,使汤的温度下降过快,蛋液结块沉底,影响口感。
如果提前准备充分,还可以用肉汤调味。在陕西有专门经营老鸹颡的饭店,各种汤头都有,富有盛名的是“甲鱼老鸹颡”,汤是用甲鱼熬出来的,味道鲜美。
其实,面兑稀一些,弄成小小的面疙瘩,就可以做成东北的疙瘩汤;面如果兑稠一些,又能做成西北的拨疙瘩。
其实原理都是一样的,就是将不成型的面糊有节奏的地下入滚开的水中,利用下面水的温度让面疙瘩快速成形。
04
其他省市的类似美食
*东北疙瘩汤
*疙瘩汤
东北疙瘩汤的面疙瘩很小,颗粒分明,很容易消化,适合做早餐。
要么把面粉直接筛进锅里,要么在面粉里掺水,搅成面糊,再将面糊顺着漏勺孔流入汤锅,这样漏出的面疙瘩口感软嫩。
*疙瘩汤
* 拔鱼儿
拨疙瘩,其实也可以是拨面鱼鱼,这个面要稠一些,拨面的时候,用一手端碗,另一手将光滑的筷子蘸水后沿着碗边向煮开的水中拨面,面疙瘩会像鱼儿一样顺势游进锅中。
*面鱼儿
以上这些饭食其实都有个共同特点,都在过去以小麦种植为主农村颇受欢迎。一碗连汤带水的面瓷实、顶饱。
如今在西安,也有一些馆子有“老鸹撒”供食客品味,甚至一些高大上的陕菜馆也能看到它的身影,口味也更加多样,有酸菜的、有野山菌的、有西红柿鸡蛋的,有荤的、也有素的;盛具也多样,有巴掌大小秀气的小碗、也有大如人头的老陕最爱的大老碗,只是价格嘛,也瞬间高大上了起来。
这种老陕才知道的美味,你有多久没吃过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