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标对应目标
能说出电源、导线、用电器和开关是构成电路的必要元件,说明形成电路的条件。
二、教材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只有电流通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
利用电来点亮一只小灯泡需要一个包括电池、导线在内的完整的闭合回
一个完整的电路可以使用相同的材料,用多种方法建立起来。
电池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在一起,就会发生短路。
科学探究目标
能用电源、导线和小灯泡连接简单电路。
能观察、描述和记录点亮小灯泡的实验现象。
能根据实验现象对电流的流向做出大胆的想象与推测。
根据经验制定的教学重难点
1.认识小灯泡的结构,正确连接小灯泡。
2.理解小灯泡两个连接点的作用。
三、教学环节
1.引入:手电筒中的灯泡为什么会亮?(生:有电流流过)
2.探索
2.1 观察小灯泡的结构,思考小灯泡的哪部分在发光?推测各部分的作用?
(生:灯丝在发光)
2.2 观察电池的结构
2.3 观察并思考小灯泡的两个连接点有什么不同?
学生的猜测可总结为以下
学生:电流从锡点连接点进入灯泡,然后从螺纹连接点出来。
学生:电流从锡点连接点进入灯泡,然后从锡点连接点出来,螺纹连接点是用来固定灯泡的。
2.4 实验验证
如果第一种观点正确,这样连接,小灯泡就会亮,师生对话,教师板书并演示;
如果第一种观点正确,这样连接,小灯泡就会亮,师生对话,教师板书并演示(这种情况灯泡不亮)教师:为什么这种情况灯泡不亮呢?请同学们阅读书本,寻找答案。然后请学生来解释,这个过程我看到了本校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非常差的,不仅说不出来,也做不来,所以非常有必要指导学生理解性地阅读课本。
通过这个环节,学生认识短路,感受通路,学生也感受到实验前猜测带来的成就感。
2.5学生用规定的方法照着点亮小灯泡,学习简单画法。关于画图,我交给了他们一个小口诀,他们觉得很好玩:一个长方形,中间三根须,头上顶个小方块,块上三个圈,躲在洞里不出来。电池也是长方形,正极凸出负极平。
2.6学生尝试用更多的方法点亮小灯泡。(强调分工,这里关注到本校学生的合作能力还是很差),尽管每节课都在指导,还发现学生普遍不喜欢记录,更喜欢直接动手操作,其实我也发现记录计划真的很束缚人的行动力,但做科学研究,计划和记录却又是必要的。
这个环节,学生自己就能发现,电流不是只能从锡点连接点进入灯泡。
2.7 分析总结:小灯泡在什么情况亮?在师生对话的基础上,提出电路的概念
3.研讨
写在最后:这堂课,三个班,采用不同的方法,这种方法教学效果最好:学生全部参与,部分学生深度参与。但一节课还是没有上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