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双水村田家圪崂来说,孙少安毫无疑问是个能人,也是个强人。
他十八岁当上了二队的生产队长,带领全队的人,常年成绩靠前,是个优秀的庄稼人和领导者。
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全家生活一直很烂包。老爹孙玉厚年龄也大了,老奶奶常年有病卧床,下面还有两个年幼的弟、妹。
我们分析一下导致老孙家生活烂包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1、玉厚老汉是个有见识的人,他千方百计供应弟弟孙玉亭读书,想让他有点出息,谁知道供应出来个公家人之后,孙玉亭吃不了工厂的苦,最终又跑回了双水村,要他哥给他娶媳妇。长兄如父,没办法,玉厚老汉不能眼看着弟弟打光棍,只好借了好多账债,为我们未来的农村“政治家”娶了一房媳妇。
2、大女儿兰花,自从被罐子村的王满银追求加骚情后,一门心思地要嫁给他,老汉孙玉厚知道那是个火坑,也无可奈何。嫁过去后,这生活一直很烂包,经常需要娘家接济。
3、在少安还没有长大的时候,一大家子人,只有玉厚老汉一个壮劳力,再加上少安、少平、兰香三姊妹上学,因此,生活就接着烂包下去了。
少安从小就体会了家里的苦难,明白父亲的艰难,因此读完初中后,尽管成绩很好,还是坚决地停了学,跟父亲开始进山劳动。
从此,老汉孙玉厚家里又多了个壮劳力,有两个壮劳力干活儿,境况就稍微好了一些,家里每顿饭可以吃的稠一点了,但距离填饱肚子还是有不小差距。
孙少安歪好是个有点文化的人,能看明白村里受穷的原因,因此曾经向村里提出过将田地划分到责任组的想法,虽然没有成功,但是也为后来的包产到户起到了重要作用。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农村施行了包产到户,农民的热情被极大地调动起来,粮食总算是够吃了。
少安在老同学刘根民的帮助下,得到了一次为县城某学校拉砖的机会,他历尽艰辛,从老岳父那里借了钱,买了青头骡子和板车,为他人生挣来了第一桶金。
因此,也萌生了办砖瓦厂的念头,随后又贷款买了制砖机,真的办了砖瓦厂,接下来的日子就越来越顺了,不仅更新了大设备,还把村里剩余的劳动力组织起来,自己赚钱的同时也帮助了村里的社员。
我们来看看孙少安同志从吃不饱肚子到发家致富的过程中的心理变化。
吃不饱饭的时候是愁,拼死挣命想尽一切办法,想要吃饱饭,为集体干活后,再耕种自己的自留地,种点南瓜、土豆啊,到集上换点零花钱,每日里恓惶的不行。
好不容易等到经济搞活,能吃饱饭了,又贷款买装备,给人拉砖挣了些钱,自己又想箍一孔新窑,离开暂借生产队的牲口棚。
办了砖厂后,又挣多了些钱,好多村里头穷苦的老乡亲都来找他,想给他帮工挣些化肥钱,可是他孙少安的厂子小啊,雇不起这许多的人。“自己富不算富,带领相亲共同富才叫富。”这才是他孙少安的真正想法。
于是又扩大规模,买了大型的制砖机,建造了更大的砖窑,雇用了村里的穷苦人(实际是为了救助他们),花干了所有积蓄还贷了款。谁知道,天有不测风云,遇到了不靠谱的技术人员,一下子烧坏了所有的砖,亏得一塌糊涂,连工人的工资都付不起,还要偿还贷款的利息。
原来的二队长一下子在村子里抬不起头来了,每日里长吁短叹,愁白了头。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贷到了款,又得到老父亲的支持(征得少平同意后,把少平给老父亲箍新窑的钱临时占用),才把濒死的厂子救活了,从此走上了坦途,赚到了一笔巨款,四万多块在一九八三年的时候真的就是一笔巨款啊!
这个时候,我们的少安又不安分了,在江湖人胡永合的撺掇下居然要投资电视剧,幸好被少平给拦下了。
唉!人啊,一辈子都在折腾,都在煎熬。但是,话又说回来,人活这一辈子不就是来折腾了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