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永澄老师在群里分享了他与公司楼下咖啡厅小哥的聊天音频,他会每天用15分钟给小哥讲明白一个问题。
其中讲了一个200亿大神的故事。
永澄老师和这位大神经常在一个圈子混,一起学习,他发现对方很努力,但也没觉得有什么特别。
有一次他俩被同时邀请去参加一个会议,期间,大神被邀请在会上分享“他是如何成为现在的自己”。永澄老师就很纳闷,不就是一起学习吗怎么还让他发言?
就在分享之后,永澄老师才知道,对方竟然是身价200亿的大神。
分享中,大神重点讲了自己每日必做的三件事:
1、记录时间开销
大神有个习惯,只要遇见好老师,他就要去见见这个老师。
前些年知道了李笑来老师,知道老师以前在新东方教书,后来还自己写了书。他就想去见老师,但那时候就是个土鳖呀,没见成。
后来他就想,既然老师不见他,说明他还没做到合适的地方。要想获得老师的认可,那就先把老师的理念做到——老师怎么说,他怎么做。
所以,从2011年看了《把时间当作朋友》开始,他就每天记录时间开销,一天都没断过。一天都没断过!
后来他见到了李笑来老师,搬出厚厚的5本时间开销记录,跟老师说“我这5年就是按照你说的做的”。于是笑来老师给了他一个机会,他俩共同赚了40亿。
5年赚40亿,他收获的远比他付出的多得多得多。
2、反思
大神尽管身价不菲,却也不骄傲。
知道自己高中的学历,肯定教不好几岁的孩子,很多都看不懂,但也得给孩子做个好榜样,所以就每天做反思。
因为做时间开销记录,所以反思起来就很方便。
每天挨个翻看当天做的事情,看看哪里做的不够好,如果要做的更好一点应该怎么改进。
也是天天做,一天不落,他说,没有任何人可以阻止他。
3、日更
以这位大神的学历水平,写文章是很困难的,但他依然把每天的反思写成文章发表出来。
他说一开始写的东西简直烂到没法看,但一写就是六年,一天没断过。
看到这儿有没有一种被刺痛的感觉?
相信很多人都跟我一样,这三件事都做过,结果却是没坚持,或者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者没做几天就不了了之。
但我今天不想讲关于坚持的问题,而想说说我领悟到的更深层次的东西。
1、“为什么要做”比“去做”重要得多。
200亿大神记录时间开销的故事,让我明显感觉到,他把黄金思维圈应用的很熟练。
他不像大多数人一样,使用what-how-why的模式思考问题,而是有明确的目的来指引行动。
因为想见到笑来老师,认为做到老师提倡的理念即每天记录时间开销,最终就可以得到老师的认可。这是一个典型的why-how-what黄金思维圈的思维模式。
每天做反思也是一样,因为知道自己学历低,但是想教育好孩子,所以每天反思自己做的不好的地方,让自己越来越好。
而我们大多数人,做一件事情很少问“为什么要做”,或者说很少问自己“我想要的到底是什么”,所以总是轻易开始,又草率结束。
就像我,看人家学写作,我也学,因为写得好能赚钱啊;听说学时间管理得记录时间开销,就也跟着记,反正也不费时间啊;看到健身房开业搞活动,就赶紧报名,因为划算啊……
可是每一次都没想过“why”,没问过自己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
所以总是在找方法,总是反复无常,永远都在为没做到而焦虑。
“三思而后行”中的“三”是多次的意思,也就是说要反复思考再行动。此刻我却有了新的感悟:行动之前,一问“why”二问“how”三问“what”,让自己做事更有动力和把握。
2、把“成本”的概念刻在脑子里,才有可能做少得多。
因为是文科生,大学经济学也没学好,所以不管是做事还是买东西,从来不会考虑成本的问题。
但听了200亿大神的故事,确实被惊到了。用了五年时间才见到笑来老师,却跟老师一下子赚了40亿,这么算来,几乎是没有什么成本的。
记录时间开销,最大的成本也就是时间成本,撑死一天也就花10分钟,一年也就是60个小时不到。
每日反思也是一样,最大的成本就是时间,短期来看好像没什么受益,但这是一个加速度的过程,通过反思带来的成长速度可能是呈指数级的。
这或许就是做少得多。
但同样的时间,如果我们用来刷剧、打王者、群聊灌水,机会成本就很大,我们没办法去做高价值的事情。
以前我不懂这些,但最近听了一门课中有讲到成本的问题,或许我们做任何事之前都得先考虑一下,代价是什么?
“日行二十英里”听起来容易,却很难做到。
不管是毅力不够还是动力不足,都不是问题的根本,或许只是我们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又或许是我们从不思考而想要的太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