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节:学会进行“第3选择”,减少矛盾和争辩。
原文: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译文:孔子说:“关于听讼这件事,虽然我做过大法官,但我断案能力一般,跟普通人相比并没有什么出奇之处。在做大司寇的时候,我的目标是没有人打官司。”
解读:孔子的理想,是要做到天下息讼,天下打官司的人越来越少是最好的。
但是要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因为在法治社会,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矛盾。但是如果是韩非子的话,就可能是不近人情,按照法家的思维来判定,法律规定怎么办,就应该怎么办。
斯蒂芬·柯维,在《第3选择》这本书中写道,人们除了你赢或者我赢的思维方式之外,还会有其他不同的方式来应对矛盾。当双方都换位思考,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各自都退让一步,就会有不同的结果发生。双方的目标的制定,也会更加趋近于完美。
无讼,是孔子的理想,也是我们应该努力追求的。希望我们可以尽量减少与他人的矛盾和冲突,哪怕做不到无讼,也至少不要动不动挑起官司。
第十四节:警惕思维的惯性。
原文: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
译文:子张问孔子如何为官。孔子说道:“不疲倦,不懈怠。做到忠心,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解读:在官场或职场上,很容易出现官僚主义,这是很正常的现象。那么,为什么居之无倦很重要?因为每个人在做一件新鲜事情的时候,都是很积极的,很兴奋的,回想着如何把这件事做到更好的。但是时间久了,不懂得变通,框定在某个流程里面,机械的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什么是官僚主义呢?
官僚主义最关键的就是讲话的流程做事,大家都按照固定的流程做事情,不会加入自己的思考。如果员工只认流程,只依照惯性做事,而不思考一件事情怎样做才是最优的,甚至哪怕明知道会给公司造成损失,还是按照流程办事,眼睁睁地看着公司陷入困境。这就是”倦“。
在《论大战略》这样的书中,像拿破仑这样天纵英才,军事上几乎没有犯过错误的,甚至与亚历山大和凯撒齐名。他不断的吞并周边的国家,增加自己的疆土。
然而最终还是失败了,他依靠自己的惯性去做事了,最终倒在了莫斯科的道路上。他依靠惯性去做决策,缺乏了对于常识的敬畏。到莫斯科需要多少的粮食,天气的状态是怎样的,后面的供给线能不能跟上,这些都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了。
如果是年轻的拿破仑,一定会考虑这些因素。但是,因为过去辉煌的战绩,在这么一次错误的决策中,吃了大亏。曾经,打一场仗,需要翻越多少个山头,中间的路程有多少个谷仓,每个谷仓需要多少粮食,每个站台需要多少门大炮,都能够算的清清楚楚。
年轻的时候,对于整个全局有着极深的洞察力,观察细致入微。但是胜利过后,不再去思考,而是依靠自己的惯性去做事,这个就是居之倦。
其实有一句话说的特别好,不忘出现,方得始终。不忘初心就是”居之无倦。“不管一个人在工作岗位上干了多少年,换了多少的领导,做了多少事情,完成了怎样的成绩,在做每一件事的时候,都应该像第一次接触它一样,保持认认真真,恭恭敬敬的态度,谨慎的去完成。
回想自己最近的状态,有点陷入到了居之倦之中了。很多都是依靠自己的惯性去做这件事,没有其他多余的改变,比如英语的学习方式是否有重新的改变,课程的学习,是否可以以另外一种方式。论语的学习是否改变写作的技巧,这些都是需要进行改进的。
所以,切勿依靠自己的惯性去做事,而是每一次做都把它当成一件新鲜的事。这里可以思考,明天是世界末日,今天对于学习,自己想要取得怎样的一个效果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