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刘俊
(人之灵魂)| 灵魂深度•思想•人生观 |
一个人想要获得真正的幸福和内心的平静,是需要我们选择当一个“坏人”。
什么是“坏人”?
“坏人”就是:“不取悦,懂拒绝”、“被讨厌,有勇气”。
前者是告诉我们:不要当一个“烂好人”,不要沦为“取悦型人格”。
电影《芳华》里的男主刘峰的人生就是这样的烂好人悲剧,最后也只是感动了自己,感动了观众,反而电影中的“坏人”都有了善果。
这些人虽然是他人眼里的所谓的好人,但却是委屈自己的坏人,同时他们也没有多少自己的主见,害怕冲突,害怕失去,害怕别人讨厌不喜欢自己,以为讨好别人,别人就会喜欢你,性格里多少带点懦弱,他们就是典型的“取悦型”讨好人格。
后者告诉我们:不要活在他人的“认可欲求”当中,不要活在别人的眼光看法和价值评价当中,这类人一直都在满足别人的需求期待,这也是一种过度关注自我的表现,因为他们害怕被讨厌,害怕这种不同所带来的不认同感。
我们一定要清楚:别人怎么看你,那是别人的人生课题,如果我们在乎这些,就是允许别人来干涉你的人生课题。
或许有人说:“这种想法是不是太自我为中心了?”
首先,人类心理来说,“自我”是一个人最好的状态,“本我”的人才是有问题的。上面也说到的,我们太在乎别人怎么看你,按照别人的要求期待来活,这才是过度关注自我的表现。包括一个人容易害羞脸红和紧张等。
那些因为别人没有满足他们的需求期待,因为别人和他们不同,就看不惯讨厌别人的人,他们才是“自我为中心的人”。在他们观念里,你和我不一样,你就是错的,你没有满足我的期待想法,你就是一个坏人。
这类人大概以为自己是世界中心了,甚至是宇宙中心了。
每10个人里面,必然会有1个人不管怎么样,他(她)都会毫无理由地讨厌你,会有2个人与你成为相互接纳的好朋友,剩下的7人啥也不是。
所以我们是关注这2个喜欢你的人?还是关注讨厌你的这1个人?还是关注这7个啥也不是的人?
反而言之,就是不管一个人怎么努力,一定会有讨厌你的人。
如果我们聚焦在这个1个讨厌我们的人,那我们就会觉得“大家都不喜欢我,都讨厌我。”
所以告诉我们:只关注喜欢我们的人,因为总有看不惯我们的人存在。但别人看不惯你那是别人的人生课题,我们能做的是做好自己的人生课题。
人无完人,人无满分,也没有绝对完美的人生,我们的积极上进应该是聚焦在“和自己对比”上,只要这次比上次进步,并不断的保持这种进步。一个人要学会自我接纳,也没有必要和别人比,因为家庭环境,人生境遇,命运走向,很多人都是不一样的,也没有什么事什么人值得我们去自卑。
很多人在经历过一些事情以后,关于信任这个问题多少有点扭曲,大可不必,我们信任他人,这是我们能做到的人生课题,他人选择背叛你,那是他人的人生课题。
反而言之,就是不要用他人的过错来惩罚自己。尽管选择相信就行。
当一个人觉得自己存在这个世界对他人有贡献有价值,他(她)就可以收获幸福感,当然这种贡献价值不是指得到他人的“认可欲求”,而是自己对自己的价值感认可。
这会让我们从心里觉得:我们是对家人有价值的,我们是对他人有价值的,我们是对社会有价值的,哪怕是再平凡普通的事,都可以收获这种自我的价值认同感。
不要用“行为”标准去看待他人,不要用“做了什么”去判断,而是对其存在本身表示喜悦和感谢。
以前当一个烂好人有多么敏感痛苦,现在当一个“坏人”就有多么舒适快乐。一个人不管怎么努力,都不可能让每个人都喜欢你,都会有讨厌你的人。别人讨厌你那是别人的人生课题,我们能做的是做好自己的人生课题,就是我们能做的就是“把马带到水边”,是否喝水是他人的课题,让讨厌的人喜欢你,也是一种干涉别人的人生课题。
人有一种心理叫做“认知偏差”,就是他(她)们讨厌你,一定会给自己找一个理由,认为是你为人不行,而不是他(她)为人不行,反而言之就是因为他(她)们看不惯你,才会找看不惯你的理由,而不是因为你本身有让人看不惯的缺点,他(她)们才看不惯你。
所以这也告诉我们:没必要去刻意迎合他人,勇敢地做自己,只要你所做的事没有触犯法律,没有触碰道德底线,没有损害他人利益,凡做的事、凡说的话,都过过心、过过脑,做到这些就足够了,愿每个人都有被讨厌的勇气。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