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了!”
“孩子盼过年,大人望种田”。
儿子乐乐是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了寒假,盼到了过年。盼着寒假,可以睡懒觉,有空去钓鱼;盼着过年,就可以收压岁钱和拜年红包;
前几天,不晓得是看到哪个小朋友在放炮仗,他也迷上了“黑老大”——在便利店里买是八块钱一大盒,一块钱一小盒的,大概二十来个的炮仗;用打火机点燃有引线的一头,会先冒着一会儿带白烟的火,然后是“砰”的一声,炸得满地都是碎纸屑;不注意的路人和小孩,肯定会吓一小跳;乐乐就和小伙伴们“幸灾乐祸”地偷笑起来。有时,他们也会把炮仗扔到水里和垃圾桶里,发出来的声音和效果是完全不一样。乐乐会把几个“黑老大”堆在一起,然后一起点燃,噼噼啪啪的,就变成了连珠炮。
前二天在外面吃饭,乐乐老远就发现路边新开了一家烟花店,然后囔囔着要停一下车,说要进去看看;我的乖乖,里面的烟花和炮仗,五花八门,花花绿绿的的,什么都有,乐乐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眼里都是新奇,放着光。“黑老大”反而是最不起眼的家伙,而且只卖五元一大盒;他就跟我商量,能不能借点钱给他,多买一点炮仗和烟花过年放?我只提了一个要求,过年后就不要再买再放了,孩子就开始围着老板,挨个去了解性能和价格。一圈下来,提了一大袋子,花了二百多,付钱的时候,别提他是多么的心疼了。不过他又很快又兴奋起来,因为晚上可以约小伙伴们一起去广场上放炮仗、放烟花。乐乐在车上,问起我小时候过年放炮仗的故事,这不禁让我想起儿时的年味来;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的老家,小乡村的物质非常匮乏,可以说平时饭都吃不饱,小孩就盼着过年,能吃一顿大餐(主要是有鸡、鱼、肉…),春节里还可以走亲串户,有零食吃和拜年红包收(虽然全部要上缴) ,还有新衣服和放炮仗;
我们那时候的炮仗,主要是把一挂挂长短不一的鞭炮,分拆成一个个的炮仗,然后用一根祭祀用的香,在煤火里烧着以后,再一个一个地点燃炮仗上的引线,快速地扔出去,或者跑开,蒙上耳朵(这一点儿子比老子强),等“砰”的一声,喜笑颜开;
一样是过年,一样的童趣,不一样的是年味;也许我们现在的物质条件、经济基础、交通工具和通讯方式都有很大的进步,年味应该更多,关系应该更近了;但实际上,过年在一起,亲人们相处的时间、话题、亲情好像开始变得更少、变远了;我想,最重要的原因应该是,大家的价值观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