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袁茹锦:关于授课逻辑的那些事儿

袁茹锦:关于授课逻辑的那些事儿

作者: 醒职场袁茹锦 | 来源:发表于2021-11-14 10:22 被阅读0次

一、【为什么课程开发一定要有逻辑】

课程开发设计的逻辑,既包括宏观方面的课程各环节的设置安排,各个内容模块之间的逻辑排序,也包括微观上语句和语句之间的逻辑关联关系。

为什么授课逻辑这么重要呢?

因为上课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不管是基于心理学、哲学中的阐释学、还是传播学,你会从中知道,人与人之间通过图片、视频、声音、文字......在进行信息传递的时候,永远都会有信息的衰减。

对方输出了100%的信息,你能够听到和理解的,很可能低于80%,甚至有时候只有30%—50%。

所以为了让这个信息的衰减尽可能的低,说得直白一点就是,授课的时候让学员尽量能听懂、能吸收,那我们就要在向他们传递信息的过程中,把我们的内容进行恰如其分的设计和规划,这样才能让学员更容易、更准确的理解我们所讲授的内容。

类似于,你要给别人一个好东西,但是你要注意给的方式。

这就是授课逻辑的重要性所在。

讲课的目的是让学员听懂,而不是向学员炫耀“我懂”,要让学员听到你的内容之后,觉得有收获感。

如果你讲了一堆东西,自己讲得很嗨,甚至讲得很专业、很资深,但是学员就是听不懂、吸收不了,那是没有意义的,那只能说明你的教学失败了。

所以,当你拿到一个课题或者一个要表述的信息单元的时候,一个成熟的培训师首先在头脑中出现的前几个关键点,一定会包括逻辑。

简单来说就是,当你有了一个选题,当你要讲一门课程之前,你肯定要先去思考:

我要怎么讲?

我先讲什么,再讲什么?

课程中总体包括哪几个环节?

这几个环节之间是什么样的关系?

为什么刚开始授课的时候,要有一个导入呢?要激发学员的学习动机呢?

为什么授课结束的时候,要有一个总结呢?要有一个升华结尾的设计呢?

为什么从一个内容讲到下一个内容的时候,要有一个衔接过渡呢?

其实这就是逻辑,逻辑其实可以突破信息传递的阻碍。

逻辑的意义就在于,学员在接收课程信息的时候,能够更加容易、更加便捷、更加轻松——让培训师传递给学员的信息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得到复原。

如果你传递了100%的信息,而学员有80%的接收度,那这个课程的效果就会比较好。

授课逻辑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

宏观层面就是课程讲解的总体安排,也可以理解为课程内容的“排兵布阵”和“谋篇布局”。

宏观的程度有一个标准,那就是:是否符合人类认知新事物的规律。

就是说,你的课程的设计逻辑,有没有按照人们认知新事物的规律来进行设计。

有没有前后之分?

有没有层次之分?

有没有因果的考虑?

有没有对于人们认知事物过程的预设?

有没有经过验证的课程实施流程设计?

——这些都是基于宏观的考虑。

微观层面,指的是授课过程中,语句和语句之间的基本编排和基本设计。

你的这一句话和下一句话之间,你有没有琢磨过它们彼此之间的关系?这是基于微观的思考。


二、【授课中常见的逻辑错误】

逻辑错误也分为宏观方面和微观层面。

宏观方面的逻辑错误:

1、内容不完整,有头无尾。

2、没有合理的衔接。

比如各内容模块之间的关系比较松散,导致每一块内容都是割裂的,与下一块内容之间没有关联、没有衔接过渡。

3、前后次序颠倒。

有些老师讲一个课程内容的时候,关于先讲什么,后讲什么,没有想得特别清楚,这样往往容易导致前后次序颠倒。

4、预设或者前置应该讲的内容没有讲。

哲学中有一个概念叫做“预设”,比如我们说“法国国王”,说这个话的前提是,有法国这个国家存在,且这个国家有一个职位叫做“国王”。

如果一个老师对课程内容的预设不到位,就会影响学员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比如,有一位培训师讲课的主要内容是:置业顾问如何向客户介绍样板间。置业顾问都知道样板间的概念,所以不用多做解释。

比如另一位培训师讲课的主要内容是,现象学如何影响新闻的传播。很多人并不知道“现象学”的概念,所以需要先对这个概念做解释。

预设不足,往往是由于“知识的诅咒”。

在“我是好讲师”系列大赛进行辅导的时候,我就见到过,有的老师讲“6S管理”,一上来就说:"今天我们讲6S管理,首先来看第一个S......"。

可是很多人根本就不知道6S是什么,老师既没有说清楚6S是什么,也没有讲明白它有什么作用,就会让一些人听得很懵。

其实,在前面进行课程介绍的时候,就应该把你的课程所针对的授课对象、以及课程要达到的目的给说清楚。

比如讲“薪酬绩效管理”的课题,你一开始就说了,这个课程是针对人力资源管理者的,那么在讲授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就不需要介绍一些和人力资源管理者工作有关的基础概念了,比如“岗位评价”、“配比法”、“绩效分布”等等。

但如果你没有一开始就说清楚授课对象,那么评委可能就会理解为你的“预设”不足,你没有从最简单、最基础、最常见的话题讲起。

因为授课永远都是用“已知”来讲“未知”,让学员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来理解新的知识。这也是为什么,学习乘法之前你得先学加法,学习“机械设计”之前得先学习“机械原理”。

所以,决定要不要在课程中去解释一个概念,要了解你所面对的学员对象,他们是不是已经有对于这个概念的认知和积累。

微观方面的逻辑错误:

1、不当省略

人们说话通常都是讲求“经济原则”的,就是习惯性的“少付出,多回报”。

也就是说,人们喜欢用最少的语言来表达最多的信息,这是“尽可能多的囤积能量,尽可能少的输出能量”的一种本能。

比如两个闺蜜在一起,A说:我们去吃冰淇淋吧!

这时候B说:我在减肥。

A接着说:好的,那我去吃了。

这里其实B省略了两句话,如果B把这段话说完整的话,应该是:我在减肥,而冰淇淋糖分多会导致容易增肥,所以我不能吃。

但是B不用把话说完整,A也能够理解,所以B自然而然就用了最简单的话来表达。这样可以减少能量的消耗。

那么,我们授课的时候,是不是也要像平常生活中说话一样,适当的省略呢?

答案是:不能。

尤其是一些重要的观点、重要的前提假设、重要的结论,一定要明确清晰的说出来。

培训师不要过于习惯用“省略一些话语”的方式来讲课。

比如有些老师讲课的时候说“我讲的这个方法,适用于国内绝大多数的企业”。讲到这里,就完了,让学员自己意会。

但聪明的老师会在这句话后面再加上一句“因此,希望各位伙伴好好学习这个方法,这样一来,你未来到了任何一家企业,都会因为它而变得更加出色。”

就补这么一句话,效果就会不一样。

因为学员在听课的时候,在大量的吸收知识,脑容量不够用,所以不要让学员去花心思和脑力猜你的言外之意,尽可能把要表达的内容表达完整,明确而直接的把该传递的信息都传递给学员,千万不要省略。

2、话题断裂

学员正在听老师讲绩效管理,突然听到一句“团队就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这时候就会有点懵,就会想,这两句话之间有什么关联性呢?我是不是错过了老师讲过的什么重要信息?

有时候老师会假定两个话题之间有关联,或者在他的认知当中,两个话题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但他没有说明白,没有去衔接,直接从上一个话题跳到下一个话题,让学员丈二摸不着头脑,这就是“话题断裂”。

比如刚才那个讲绩效管理的老师,其实他是想说,当绩效管理做好了之后,团队成员就会把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相结合,共同朝着一个目标、一个方向去努力。这时候的团队就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了。

但是他中间那段话没有说,就导致学员觉得他前面讲的内容和后面讲的内容之间没有关联。

所以培训师要在课前,想一想你怎么去讲这个内容。

你的每句话和下一句话之间,是不是衔接好了呢?

你有没有假设学员都知道你没说出来的话呢?

你的话语里面有没有话题断裂?

这两个微观层面容易出现的问题,不当省略和话题断裂,其实核心都是因为懒,懒得说完整,懒得把话题A和话题B联系起来。


最后总结一下,为什么授课要有逻辑,是为了上课的过程中,你呈现给学员的知识内容可以更加顺畅、舒服,让大家接收起来更有感觉,更好的理解,从而避免我们在授课过程中,“信息衰减”所导致的信息传递失效或者失真。

为了尽可能完整的把我们的信息传递到学员心里去,我们要对内容有一个规划和编排,这个规划和编排就是逻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袁茹锦:关于授课逻辑的那些事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xutt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