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也不怕人笑,此刻正敲打键盘的这厮,大半辈子已然过去,乍看也人模狗样;可你只要稍加了解,便可觉出了对方身上的种种想不到。
真地,不是谦虚——都这把年纪了,明显用不着——老夫完全是实话实说。
比如说人手一爿的手机吧。除了最基本通讯功能,打电话和发短信外,就什么也不会了。其它如娱乐功能,包括相机、收音、媒体播放器、游戏等,对不起,一概不会。
智能手机最大的一个特点是它可以安装应用,这些应用可以提供各种各样的功能,如游戏、地图、娱乐、导航、新闻、天气预报等等。有了这些应用,智能手机的功能就大大扩展了,有些应用是付费的,不过也有很多是免费的。这些功能拓展马马虎虎就算知道吧,但具体使用就一无所回。
天天用到的电脑也同样如此,除了会通过键盘码字,看些新闻外,便没什么用途了。倒是也知道电脑让人们之间的距离变得越来越近:随着很多聊天软件的诞生,电脑只要联网就可以用聊天软件进行聊天,视频聊天,语音聊天等,不管我们在多么遥远的距离,都不会觉得远,因为我们可以随时随地的沟通。
有时独自躺在床上,想到这种种的“不会”,自己也觉得不可理喻,很是晦气,但左右就是不会,始终毫无办法。
对了,连手机的相关费用是多少,怎么个缴费,也不甚了了——简单,由家人代为代理嘛。
车?哈哈,从来也没想过,想也是百想呀,那又何可费那份神来着,对不?
手机与电脑都派不上多大用场,社会交往自然也少。于是隐隐约约听见一个自己对另一个自己说:你多亏早生了些年头,否则的话,自个儿百分百是个大龄光棍儿。
另一个自己遂回答道:的的确确,咱自个儿也认可。可天生如此,有什么办法呢?改观无从下手的情形下,只好努力安慰自己:能耐之差固然离谱儿,但有点也有那么一星半点,足可以此自作安慰。比如犹记未上小学之时,打自家门口放学归来的大孩子就知道眼前这个傻气未脱的小不点儿能够认出的汉字比他们都多,那种惊讶的眼神和不解的表情至今还记得很清楚。上学以后,还“兼任”半个老师:需要在黑板上抄写什么,老师嫌烦的话,便交给自个儿来完成。老实说,亮出来的粉笔字哔哔哔老师差多少;老师呢则背着手很悠闲地在教室踱步。至于被找去代替老师判改作业那更是家常便饭。那个年代的农村小学里大多是民办老师,他们之所以做民办老师并非立志教育,更非才高八斗,而是不愿置身于太阳底下干那些庄稼伙计,遂通过关系成了“孩子王”·······好多年倏忽而过,自己的傻头傻脑也开始“崭露头角”,比如,大半人家都有自行车时,自个儿家还只能在盼望着,而作为半大小子的自个儿只能在人前极力掩饰自家不会骑车的窘迫,自个儿家没有又不愿开口向人借,便只能强撑门面了·······
好在自个儿高中毕业两年后大学开始恢复招生,自个儿能够在三千余人村庄里一举夺魁,还是有数百考生里唯一高中者·······
罢罢罢,爱咋咋罢。人在明处,命在暗处,咋折腾咋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