哗哗的大雨从半夜就开始下了,今天的跑步计划又泡汤了,可惜了老爸给我设计的晨跑路线,两天了都没实践完成。
不过,自己昨天倒是一厢情愿去南外环转了一圈,还不到六点半,大太阳就直勾勾地晒得我睁不开眼,于是琢磨出来早上是不能往南外环的方向去,得去我曾经的小学方向。
于是老爸就给设计了一条环线,昨天晚饭后本来要带着我走一圈儿的,结果半路下雨就匆匆回家了,今天的雨溜溜下了一天,除了开车去做核酸、取了快递,其他时间就琢磨着要吃点儿什么。
午饭前就在家晃了几趟,最后锁定了一个西红柿,四个杏子,然后掰了一半的“火烧”一层层揭开当零食填进了肚子。
中午老爸去小菜园摘了自家种的茄子,自己炖了一锅茄子,老妈又加了虾酱煎了茄子,算是“一茄两吃”,我边吃边说:这样的茄子才有茄子的味道。
其实,老爸做的“焖茄子”做法真的很简单,葱花、肉片下锅,茄子切成滚刀块下锅,加点儿盐、豆瓣酱、鸡精什么的熟了出锅就行。
奶奶在的时候教过我,茄子也可以不用炒,直接和葱花、肉片和大酱一起放入锅中,加适量的水,盖上锅盖焖熟即可。
现在奶奶不在了,我才发现同样的工序也做不出那个味道。
所以,我回家是不下厨的,老爸老妈做的菜就是“家的味道”。
晚饭的时间往往在午睡起来后就到了。
老妈炒了“小豆腐”,做了“辣椒拌虾皮”。
小时候我不怎么喜欢吃小豆腐,因为每次做小豆腐都要配上煎饼。本来小豆腐就沙沙的了,煎饼韧劲又大,吃的时候得恶狠狠地撕咬,好不容易进嘴里了,因为是粗粮的,一点儿都不好下咽。
但是,现在不一样了,这是家传菜里的“大菜”,成了我的念想,和老妈亲手包的粽子一样,在其他地方是吃不到的。
小豆腐的做法也不复杂,黄豆往往需要泡一夜,第二天,老妈要到有石磨的邻居家将黄豆加水细细地研磨,磨成“糊糊”;回到家,会把野菜、荠菜、茄子等等的一种焯水、挤水、切碎,黄豆糊糊下锅烧滚,加入菜碎煮开,就可以出锅了。
当然,它的最佳拍档就是“辣椒拌虾皮”。新鲜的青辣椒剁的碎碎的,葱花切多一些,再抓上一把虾皮,调入醋、味极鲜,鲜鲜辣辣酸酸的口感,夹一筷子,放入碗中的小豆腐里,筷子用力向下按,辣椒就和小豆腐融为一体,夹起来放到嘴里,豆香、菜软、辣椒鲜混合到一起,一种满足感溢满口腔。
小豆腐一顿是吃不完的。老妈会把剩下的小豆腐分包冷冻,下一次吃之前会取出来化冻,然后就是加入葱花下锅炒,没了第一顿的鲜美多汁,反而多了浓浓地沉淀淀的口唇生香。
拿起一个煎饼,用勺子将小豆腐挖到煎饼里,排成均匀的一队,卷起煎饼,外劲里软,夫复何求!
前面说了,我只会吃,不会做。
所以,回家就是“废柴”一个,干啥啥不行,干饭第一名,每顿饭都撑得哞哞叫。
今天,就这样吧,我得去喝老爸泡的茶了,据说能消食儿,我试试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