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回想起过去的二十多年,看着那时的自己,就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感觉,怎样描述曾经的我呢,用书中的一个词“醒着的睡着的人”来形容,那是非常的恰当了。
我发现自己从前身上的一些问题,其原因,并不单单是出于年少无知,而是整个人处于一种模糊的状态。对自己不了解,对生活没规划,对整个世界的感知力都是零。我就像是一个没有意志的机器人,麻木的生活着。
每天抱着过一天算一天的心态,沉迷于眼前的安逸,除了上班,剩下时间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各种刷剧、玩游戏。如果不是自己身上发生了一些事情,让我觉醒,我想大概率我会一辈子,都过着那样的生活。
近几年,学习了各种大学科知识后,我逐渐地改变了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也对“自我”有了一个更清晰的认知。说起自我了解,大概有很多人会说,谁会不了解自己,别人不了解你,你自己还能不了解自己吗?
你真的明白“自我”是什么吗?人体最重要的器官就是大脑,了解大脑也是了解自我的方式。我们可能都认为,所有动物的大脑,大体上都是一样的,区别只在于人类的大脑更加聪明。但实际上,地球生物进化顺序是,从单细胞生物到海洋生物,接着进化出爬行动物,后来进化出哺乳动物,最后进化成人类。
在进化过程的同时,一开始爬行动物,逐渐进化出了最初的“爬行脑”,掌管本能;后来,哺乳类动物的大脑,进化出了一个情感区域“情绪脑”,掌管情绪;最后,人类大脑中的前额区域,进化出了“理智脑”,掌管认知。这些也是现在人类大脑中的三大区域。
本能脑的出现,到现在有3.6亿年的历史,情绪脑有2亿年的历史,理智脑是最后演化而成,才有250万年的历史,这块区域非常年轻,也因此,我们在生活中,做出的大部分决定,都是出于本能和情绪的诱导,理智决定很难。
我们为什么要成长,就是为了让本能脑和情绪脑,多辅助理智脑工作,用理智思维,去思考反思,变强大,最后形成习惯。书中说:“改变习惯的方法,不是依靠自制力,而是依靠知识。”因为知识会增加你的认知,也会让你产生动力。
学习知识的目的也是为了“消除模糊”,之所以产生了模糊,是因为我们天性趋利避害,喜欢做一些令自己舒适的事情,对困难习惯用逃避的心理,假装不见,结果最后该解决的问题没解决,模糊的地方就越来越多。
“模糊”分为认知模糊、情绪模糊、行动模糊三种。学习的时候,应该找到难点,集中攻克;面对痛苦,只能去正视它,并化解掉;行动力不足时,是因为欲望太多,没有足够清晰的目标,所以要将目标拆解,具体化。
书中还提到了一个“元认知”的概念,元认知能力就是我们的“反思能力”和“自控能力”。它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叫做“被动元认知”,也就是被动性的反思能力。另一类叫做“主动元认知”,也就是主动反思的能力。
大部分人只有在遇见问题的时候,才会被迫反思自己,是否有做的不好的地方。可如果没有事情发生的话,他们是不会主动去反思自己行为好坏的。这也就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持续反思自己的人,才有快速成长的可能。
怎样培养元认知能力?第一,学习别人的智慧,从前人身上总结经验。第二,反思复盘,让我想起了曾国藩,他就是通过复盘日记,最后成为一代圣贤的。第三,冥想,可以集中注意力,练习自己专注的能力。
关于读书这件事,作者把阅读分为六个层次:听书、自己读书、摘抄金句、思维导图/读书笔记、实践操练、输出传授。现在市面上有很多听书产品,这些产品是将知识进行浓缩,虽然很高效便利,但是也很容易遗忘。
光读书也是一样的道理,读书如果不思考,不去回头再阅读,那几天之后肯定会忘记。再好一点的阅读方法就是做读书笔记了,作者认为这种方法,就是在做搬运工作,无法完全将知识转换到自己身上。
作者说好的阅读方法,一个是去实践,哪怕整本书中,你只实践了一个知识点,那你这本书就没有白读。另外一个方法,就是把知识点,用自己的话,传授给别人,这也等于你自己创造了新的知识。
读书笔记,还有摘抄金句,也是我自己在做的事情,坚持了差不多一年左右的时间,主要是把书中内容重新梳理一遍,写下来。因为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一个星期一本书,所以有些时候,没时间整理读书笔记,我就只摘抄了书中的金句。
我觉得如果真的没时间,只要你不时地回头翻看,摘抄金句的阅读方法,也是有意义的。摘抄金句,会让我们在需要的时候,节省了再翻开原书的时间,因为重要的知识点,你给摘录出来了。
至于读书笔记,我也认为这种方法可行,其实有很多的专业书籍,知识量是很大的,你想要记住书中所有的内容,那是天方夜谭。写读书笔记的过程,就等于了自己又从头到尾看了一遍书,同样能加深印象。
作者在书最后说了这样一段话:“一个人觉醒的起点,就是觉知。当一个人能够察觉到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的时候,就必然会主动做出新的选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痛苦的来临,就是一件好事,意味着你需要成长了。只有在正视痛苦的时候,你才可能觉醒,迎难而上,做出改变。这也是命运给大家的提示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