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月前,看完《长津湖》,我心中充满了意犹未尽之感。
想知道七连在后来的战斗中执行了怎样的任务,想知道伍千里和伍万里兄弟俩能否回到春江水暖的家乡,想知道在雷公之后,又是谁会戳中我的泪点……
如今,《长津湖之水门桥》在春节档上映,我第一时间就走进了电影院。

作为《长津湖》的续作,《长津湖之水门桥》的故事接上了前作的时间线。
长津湖战役进行至尾声,七连迎来了新的任务,也是最艰巨的任务:炸毁水门桥。
水门桥是美陆战一师从长津湖战场上撤退的必经之路。
志愿军要“留下”美陆战一师,就必须在水门桥上做文章。
但面对装备精良且有着强大工业实力作为依托的敌人,想完成这个任务,志愿军必须做好“不惜一切代价”的准备。
我们炸了三次,美军修了三次。
军迷津津乐道的“三炸水门桥”,背后是一场实力悬殊的生死对决。
这一仗,当然难打。
但用影片中三营营长谈子为的话说,就是:
越难打,越要打。
徐克导演把这份“难”拍出来了,他极具真实感的视听语言有着雷霆万钧的力量,将观众在两个半小时的时间内带回了那个最寒冷的冬天。
呈现环境之冷,影片使用了很多细节来完成。
比如战士们脸上个个冻得发青,脸上的伤口也变成了紫黑色,行军时大家相互绑在一起,为的是防止有人冻倒掉队。
有一场戏,战士们缴获了豆子吃,一口咬上去却根本咬不动,原来豆子已经被冻硬了,这样的细节,让观众身处银幕之外,也能感受到战士们所处环境之冷。
用影片中的话说就是,人冻得站不起来,枪冻得拉不开。
冷还是只是外部环境的恶劣。
这一仗的难打,也体现在双方武器装备的差距之上。
影片一开场,就交代了炮营的炮全靠缴获,而我们的“三炸水门桥”,也并不是用重火力来炸,而是凭借着诸多战术技巧来炸。
于是,才有了一场又一场惊心动魄又紧张刺激的战争戏。
完成过《智取威虎山》的徐克在拍小空间内的复杂战斗上极有心得,他通过对空间的利用,充分调动了观众的注意力。
从桥洞到地道,从远处的山丘到近距离的美军指挥部,从强攻到突袭,通过战斗的各个阶段和方方面面,徐克运用自己在完成视觉奇观上的强大掌控力,将这一仗的全景拍给了观众。
我很欣赏影片中流露出的恢弘气度。我国是大国,大国对敌人有大国的气度,在战场上当然要奋力作战,在立场上当然是敌我分明,但对敌人的基本尊重,我们始终不曾忘记。
《长津湖之水门桥》没有为了贬低对手而进行丑化,对于美军的战斗力,都给与了客观呈现。
换句话说,正是因为敌人并不是草包,而是善战之军队,我军在朝鲜战场上所取得的战果,才更加耀眼。
记录时代,传承过往。电影的意义,也许正在于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