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无问西东》结束了,人们都陆续起身离开影院,我却久久没有回过神来,深深沉浸在一种悲悯而又遗憾的情绪中无法自拔,眼前一幕幕的回放着那些带着悲壮的,无助的,绝望的,觉醒的,无畏的,深情的,坦然的,当然更多的是快乐的。。。。。。各种笑容的画面。在此之前,我承认中国文字有着博大精深的内涵和千变万化的表达方式,我只是不知道,一个普通人的笑容也可以把文字含义表达的那样丰富。
四个看似毫无关联的故事,用时间和空间距离串联穿插在一起,讲述着主人公彼此毫不相干的的人生,可你看着却毫无违和感。
1923年,文科满分,物理不及格的吴岭澜,因为人云亦云的所谓实科有前途而选择了就读清华大学的实科班,在出境的画面中,在他的脸上始终是一种忧郁纠结的烦恼表情,直到受到梅教授的启发:你用心去听,你听到什么,你用心去看,你看到了什么。才开始认真思考何去何从。之后,在泰戈尔来清华演讲时,看到陪同而来的文学大家们的气韵,那种内在的淡定内心的平和,才明白人应该遵从内心真实的感受,那一刻他的笑容是觉醒者的释然。
那些成功者,或者能有成就的大家们,都是经历过心理迷茫和自我成长,才可以气定神闲的一脸从容吧!
四十年代,富二代出身的沈光耀,带着满身的光环求学,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教养和家庭教育,充满正义的人格魅力,和一脸善良明朗的笑容,出场就给人留下了完美的形象。大概是出身优越家庭,颇有些“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感觉,那一场招飞行员的戏,最初,他也只是出于意气风发的不服输精神才自告奋勇报名的。而后在母亲的劝解和惜子之情中放弃参军的念头。当战争开始,敌机轰炸的废墟中看到生灵涂炭,战火毁灭了校园,他放下了手臂上的佛珠,毅然参战,很可喜,这是个善良的青年,每天从部队供应的食物中,尽可能的拿出食物,空投给战火中的孤儿们,就算受到惩罚,也在坚持,他喊出那句:这个世界缺的不是完美的人,而是从心底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与同情这句话时,他是带着无畏的笑容的,带着满满的正能量,看到此时好多人都哭了,是被唤醒内心的良知,被他人感动也被自己感动的哭了,被他感染的飞行员组队跟随他给孩子们送食物时,孩子们的欢呼和他们为别人真心付出的安详和自豪感,溢满笑容中,让人忘记了那是个战争年代。当最后他义无反顾的冲向敌人的战舰时,当逃生的飞行员们被枪杀,带着降落伞在空中飘着的时候,让人心里充满了遗憾和悲愤,还好,画面以美好的场景让我们幻想他们只是集体回家的意境中,看到了一张张满足坦然的笑容,在整部电影中,这段故事,给我的震撼最大。
只有内心的高贵,才有心灵真正的善良和自由。
六十年代,一个疯狂的时代,三个年轻人,一个为了理想不惜牺牲了爱情和友情,一个为了爱成全别人悄然选择离开,一个为了爱选择了独自承受。这段故事是整部电影中,让人最纠结的一段,因为时代背景的不同,前后给人心理上感触反差很大,从最初三个形影不离的好友,单纯爽朗开心的笑声回响在校园,在天门广场拍下合影,陈鹏为王敏佳送印章,王敏佳让李想在自己胳膊上练针灸,王敏佳和李想一起模仿老师的笔迹给师母写信,陈鹏最初想为照顾王敏佳放弃去研究所,用木头雕出王敏佳裙子上的朵朵鲜花,而后看到李想在王敏佳胳膊练针时抓着王的胳膊产生误会,而默然选择离开去研究所,这样前情的铺垫,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笑声中,让人体会到那个时代那种单纯美好而又相对含蓄保守的爱情和友谊。之后剧情急转而下,因为师母——一个在婚姻中逐渐失去存在感的可悲女人,一念报复,将单纯天真的王敏佳和两个年轻人推上了人生不幸的舞台,在这段故事里,最让人无法忘记的三个镜头:当调查人员质问,有没有同伙人的时候,李想犹豫了,若站出来王敏佳或许不会承受后来的磨难,但仅仅因为不想失去支边的机会,他退缩了。王敏佳捕捉到了那丝懦弱,她唇边带着一丝失望的苦笑,果断的自己承担了一切。此时虽然恐惧,但她并没有意识到暴风雨会将自己推向完全的毁灭。第二个镜头,在经历一系列的审讯,批斗,侮辱,唾弃之后被推上批斗会台子上,看到台下群情激奋的人群,听到师母对自己的辱骂和广播里播放的支边欢送会李想慷慨陈词的发言,她轻轻笑了,是一种彻底的绝望对自己彻底放弃的绝望,看到这里很多人都哭了,电影里台下的人一拥而上,将不知“廉耻”的犯人踩在脚下痛殴,画面是疯狂的,人性的残忍表现得淋漓尽致。第三个镜头,陈鹏预感到一种危险,从实验室狂命奔出,乘车赶回来只见到一具伤痕累累遍体践踏过的“尸体”,一个人为心爱的人亲手挖墓,是怎样的一种痛啊!所幸电影还有点人情味,王敏佳死而复生,唏嘘之余,还算宽慰。那两句对白是故事的精髓:“我不敢睡,不敢合眼,我怕闭上眼,自己就会一直掉下去。”“别怕,有我在,掉下多深都有我在下托着”。整部电影这段故事最长,情节和情感最丰富。
人性的残忍,时代的疯狂,最后都会被真爱融化。
最后是一个现代司空见惯的故事,职场的明争暗斗,人性的自私贪婪,还是败给了人性的真实和善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