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设计师总想自己的作品尽善尽美,但是无奈,总有甲方不断让你将logo加粗加大,还总是提出一些匪夷所思的修改意见,逼的你只能仰天长叹:为什么甲方的审美如此的差???
甲方表示:宝宝心里苦啊,能做到艺术与利益完美结合,谁愿意用被吐槽的设计呀。
但是对于我们甲方来说,艺术性是第三才需要考虑的因素。
我们第二考虑的是如何有效率地把核心信息传达到客户那儿去,无论怎么恶俗粗暴。当艺术性对效率有损害的时候,我们会毫不犹豫的牺牲掉艺术,哪怕它多么的惊世骇俗。
比如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
总之,类似“高大上”这种模糊需求,是设计师对甲方一切仇恨的根源。
甲方的逻辑很严密,我不喜欢这个设计。什么?你说我不懂艺术,好吧,我承认你说的有道理,可问题是我的大部分客户像我一样不懂艺术,我得确保他们能看懂。
这其实还是一个市场营销最永恒的问题,你的而一切行动,是否对准了顾客需求。甲方都是遵循这个思路行动的,而且希望乙方也这样,当然如果能够兼具艺术性更好。如果不能兼具,那就直白点吧。
这个甲方在审稿时第二要考虑的因素。
那么,作为甲方,第一要考虑的因素是什么呢?
“是我们自己的安全。”
要知道,甲方不是一个人,是一群人,而且是一群各怀鬼胎和KPI的家伙。
一次比稿的选择,往往3不是取决于一个人或者几个人,而是方方面面的关系方。
即使可以自己拍板做决策,也会尽量让所有stakeholder都involve进来。市场部、品牌管理、PR、设计需求的owner,各级老板很赏识的一些和项目无关部下。一间会议室挤得满满当当都是人,才开始一页一页放PPT做讲解。相信我,光是协调会议时间,就足以要人命,两次。
更别提邮件往来,要放更多的人在loop里面,让他们都看到整个讨论过程。
往好了说,这叫做集思广益;往阴暗了说,这叫风险均摊。
曾经有些年轻人,凭着自己高明的艺术天赋,武断拍板选择方案。然后在执行落地期间遭遇了重重指责,随时可能有一个人跳出来,说你当初不这样那样,让他流下悔恨的泪水。
所以最安全的做法是把大家都拉进来。最终的稿子,可是大家都看过的哟。如果出了什么问题,可不是我一个人的责任哟,你当时在会上为什么不说呢?
可问题是,每个人都会发表意见。有的意见来自业务人员,觉得这个设计不能满足客户需要;有的意见是个人口味上不喜欢,有的意见是觉得这个设计很好,但是有风险,我们尽量平庸也不要冒险,否则擦屁股的是我又不是你们。甚至有的意见,是觉得我必须得提点什么意见,否则岂不是太没存在感了?
众口难调,众说纷纭,会有无数的意见罗列出来,每一个都必须予以重视。最终大家疲惫不堪心力交瘁,耐心也差不多磨光了,只好彼此做出妥协,摊开双手说行了我看就这样吧,一个一个离开会议室。所以最终形成的意见,往往不是精益求精的修改,而是一个多方都不满意但都勉强妥协至少没有人觉得被忽视被得罪的方案。不是皆大欢喜,是皆不生气。
为什么甲方没有审美,为什么会对乙方提出匪夷所思的修改意见,为什么要反复地提不停地改?
这就是根源所在。
所有设计师们要突破一下自己的“乙方思维”,很多甲方并不是什么都不懂,而是他们要考虑的东西更多、更远。
设计师不同于艺术家,设计也不仅仅是艺术创作,是要为客户服务的,无论客户是否专业,不吃透客户的需求,并指望客户自行理解作品是十分懒惰的行为。
所以牛逼的设计师不光靠手吃饭,还靠嘴吃饭。
说到沟通:
在初期和客户洽谈的时候,有好好了解客户的预算和需求吗?
自己有对客户做过深入的研究和了解吗?
在做设计的时候,有站在客户需求的角度来制定方案吗?
最终作品完工,有很好的给客户解释自己在设计背后的思考吗?
位置不同,层次不同,接触不同,信息的交汇点也不同,考虑的就不同,甲方一直在谋求的是在整个流程中的平衡。
其实很多东西都是博弈和均衡的结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