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台作为产品,它的用户究竟是谁??
在上一篇《白话4》里,我从组织的角度思考,从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推演出,需要用产品化的思路来构建中台,而不是简单的看成一个企业内部的项目,即Product over Project。
有很多人给我反馈,觉得这不是理所当然的么?我们一直都是在用产品化做中台啊。
说实话,这些反馈让我有点惊讶,因为我这几年实际看到的中台建设都是在用项目的方式在推动的,即使是看起来或叫起来是一个产品。
我自己有一个简单的验证方法,验证到底是项目还是产品。就是去问一下每家企业中台的建设者,他们中台的用户是谁?是现有的前台业务?未来的前台业务?还是前台业务的最终用户?还是企业管理层?技术团队老大?中台又为他们解决了什么问题?带来了什么价值?
如果他回答不上来,或是团队里的人回答的不一样,那就不是在用产品化的思维在构建中台,只是看起来像一个产品而已。
说到产品和用户,作为一个技术出身的架构师,带着一脑门子的问题,我开始学习产品化的相关知识。
刚刚还在听梁宁老师在得到上的《产品思维30讲》,带着中台的问题去听感觉非常的爽,比如在前5讲里,梁宁老师就讲到了人情绪的种类和潜意识。
课程中提到,一个产品要不就要让客户得到满足,让客户爽;要不就让客户可以缓解恐惧,而愤怒和焦虑都是恐惧,愤怒是面对恐惧的反抗,而焦虑是对于想象的恐惧。
刚刚听完这几句话,我就忍不住激动的跑来星球写下了这段文字,即使我现在还在从深圳回北京的万米高空。
在万米高空,我不禁陷入了对于社会和人生的大思考🤔。
中台如果是一个产品,他的用户是谁?他是让用户爽了?还是缓解了用户的恐惧?
如果说中台产品的用户是已经成熟的前台业务,虽然大家嘴里都喊着中台可以快速响应前台业务需求,但实际做过的都清楚,中台产品的建设往往让前台业务非常的不爽,同时还加深了他们的恐惧,以至于建立起了防御心,不愿意把自己的业务接入到中台上,只能靠行政手段硬推。
有人说中台产品是为了加快未来新业务的创新速度,所以用户应该是未来的新业务。那是不是我们做的中台产品的用户还不存在?甚至以后也不一定真的会存在?一个用户都不存在的产品又如何构建呢?就算构建出来了,又怎么判断好坏和由谁买单呢?
都不对……
在万米高空,我不禁再一次陷入了对于社会和人生的大思考🤔。
中台如果是一个产品,他的用户是谁?他是让用户爽了?还是缓解了用户的恐惧?
“是企业本身!中台产品的用户是企业本身!”
而中台这个产品缓解的就是企业自身作为一个用户对于未来持续生存和发展的恐惧!而梁宁老师提到了:对于未来想象的恐惧,就是—焦虑!
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推动中台产品建设的往往是一家企业的高层,无论是CIO或是所谓的技术委员会;而建设的投资也大都来源于企业的战略资金,因为这些人或组织正是企业这个“用户”的化身。
这也同样可以解释了,为什么中台这么火?因为这个产品的用户太多了(众多的企业尤其是大企业),而用户的痛点又太强烈了(对于生存和发展的恐惧和焦虑)。
此时飞机正在缓缓下降,从思考中跳脱出来,感觉中台这个企业战略级产品的边界又清晰了一些,对于中台这玩意儿的价值也又笃定了一些……
爽了,落地,回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