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4月份被罚182亿。
5月份湖畔大学更名。
8月份陷入性侵事件。
9月22日。
花呗将全面接入央行征信系统。
这恐怕是支付宝、是阿里巴巴开年以来遇到过最好的消息。
只是这件事对于网友来说。
或许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
①
蚂蚁花呗纳入征信?
▽
近日。
有多位花呗用户反映。
收到“花呗服务升级”提示,显示用户需签署《个人征信查询报送授权书》,同意授权向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查询/报送相关信息。
9月22日。
花呗公告了接入征信工作的最新进展。
花呗官博表示:
请放心,正常使用花呗,保持良好使用、还款习惯,不会对征信记录造成负面影响。也想提醒大家,谨防以征信为名的各类诈骗。
据说。
#花呗将全面纳入中央征信系统# 这个话题曾一度成为热搜第一。
直至下午3点。
这一话题的阅读量一度高达4.5亿。
只是目前。
这个话题似乎消失了。
取而代之的是#花呗接入征信系统会带来哪些影响# 阅读量不到400万。
与此同时。
蓝鲸财经记者工作平台爆料:
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表示,一旦花呗接入央行征信系统,意味着个人用户在花呗的借款和逾期、违约信息,将进入央行征信系统,若有违约、逾期等行为会对用户未来的大额贷款如房贷、车贷产生影响。
不过,在不逾期的情况下,对于用户来说不会受任何影响。
其实。
早在9月14日。
自媒体开甲财经就注意到了支付宝页面提示“花呗服务升级”的讯息。
根据提示:
花呗服务将由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单独或联合提供信贷服务,并签订相应的授信合同。这也意味着,蚂蚁花呗放贷牌照已由“网络小贷”变为“持牌消金”,即由重庆市蚂蚁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变更为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
而在此前。
6月3日。
蚂蚁消金正式获得银保监会批复开业,成为持牌金融机构。
这事儿说好也有好处。
因为蚂蚁之前一直游离于监管之外,一通操作猛如虎。
纳入征信之后。
第一,花呗的用户有一定的流失是必然的;
第二,对一部分违约客户后续消费有一定的影响;
第三,花呗纳入征信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大家的超前消费;
第四,类似于微信、京东、美团这种没有诚信评估体系,或者评估体系不够完善的平台,蚂蚁此举算是“以身作则”。
②
蚂蚁消金重出江湖?
▽
相信大家对于此前蚂蚁集团180亿元ABS项目被终止一事依旧记忆犹新。
2004年。
蚂蚁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刚刚成立支付宝。
2008年。
马云就已经发出“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的感慨。
2013年。
支付宝的母公司浙江阿里巴巴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宣布,将以其为主体筹建小微金融服务集团,简称“小微金服”。
同一年。
余额宝服务正式上线。
2014年。
蚂蚁金服正式成立,旗下有支付宝、余额宝、招财宝、蚂蚁聚宝、网商银行、蚂蚁花呗、芝麻信用等子业务板块。
2015年。
花呗正式上线,主要用于在天猫、淘宝上购物,申请开通后用户将获得500-50000元不等的消费额度。
随后上线的借呗,芝麻分不能低于600,按照分数的不同,用户可以申请最高50000元的贷款,申请到的额度可以转到支付宝余额。
2016年。
蚂蚁金服发起成立的网商银行,推出了其APP,为小微企业及部分个人用户提供贷款、理财、转账等金融服务。
2018年。
阿里巴巴公布同意收购蚂蚁金服33%的股权。
2019年。
英国跨境支付公司万里汇成为蚂蚁金服集团全资子公司。
2020年7月15日。
蚂蚁金服正式更名为蚂蚁集团。
7月20日。
蚂蚁集团宣布启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和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寻求同步发行上市的计划。
IPO估值一度高达2000亿美元。
这里就不得不提到支付宝的“财技”。
蚂蚁金服若较真其实是一家“网贷公司”。
它不仅擅长在法律允许范围内“放贷”,还擅长“搞钱”。
一开始。
蚂蚁用30多亿资本金从银行获得2.3倍的拆借融资,通过各种“呗”蚂蚁搬家形成了90多亿网上小额贷款。
因为银行的“当铺思维”。
蚂蚁开始撇开银行渠道,搞资产证券化,发行资产支持证券,简称ABS。
基本做法就是将不具有流动性的债权资产打包转换成可流动的证券,以证券发行的方式,赋予一定的利息,出售给公众投资者。
这种做法除了运营过程中的一些成本损耗,基本上可以换回与债权等值的钱。
然后更绝的来了。
蚂蚁“循环放贷”。
愣是把90多亿的拆借融资循环放贷了40次,搞到3600亿。
杠杆高至其30多亿资本金的将近120倍。
10月25日。
马云在外滩金融峰会上发表一段长达21分钟的演讲,公开diss国内金融体系:
中国金融没有系统性风险,因为没有系统。
今天的银行延续的还是当铺思想,抵押和担保就是当铺。
巴塞尔协议比较像一个老年人俱乐部。
今天是这个不许那个不许的文件太多。
11月2日。
人民银行官网挂出了《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
这本来是防范社会金融的系统性风险。
却不曾想蚂蚁金服一出世就成了最坏的那个“典型”。
次日。
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决定,暂缓蚂蚁集团在上交所科创板上市。
同一天。
蚂蚁集团宣布暂缓在港交所上市。
12月。
蚂蚁集团成立整改工作组,全面落实金融管理部门对蚂蚁集团提出五项重点业务领域的整改要求:包括督促指导蚂蚁集团按照市场化、法制化原则,落实金融监管、公平竞争和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等要求,规范金融业务经营与发展。
2021年5月。
蚂蚁集团180亿元ABS项目被终止的消息再一次引起了市场对“花呗”和“借呗”命运的猜测。
这也是蚂蚁集团被整改以来,ABS项目发行的第一次中断。
6月3日。
中国银保监会重庆监管局批复了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的开业申请,蚂蚁金服将按照此前监管部门的整改要求,全面承接蚂蚁集体的“花呗”、“借呗”和ABS发行业务。
6月4日。
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在重庆正式成立。
直到今天。
花呗纳入征信。
③
留给支付宝的时间不多了?
▽
陆陆续续。
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的互联网公司越来越多。
随着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第三方支付已经深度融入到生活中。
从吃饭、购物、看电影、菜市场买菜到搭乘公交地铁……
只要我们能够想象到的消费场景,也基本都可以使用移动支付解决。
除此之外。
2019年年底。
数字人民币就已经相继在深圳、苏州、雄安新区、成都等地测试。
2020年8月。
商务部印发《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总体方案》开始有序推进。
10月。
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深圳更是联合人民银行开展了数字人民币红包试点。
12月。
一家名为漫猫咖啡的咖啡店内启动了北京市首个央行数字货币应用场景支付购买测试。
2021年1月。
上海长宁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员工食堂里,脱离手机的“可视卡式硬钱包”首次亮相。
6月。
苏州轨道交通5号线正式运营,所有车站自动售票机均支持数字人民币App扫码支付,此功能的上线在全国尚属首例。
8月。
北京轨道交通新增支持数字人民币线下购票/卡、补票和充值,以及亿通行APP线上购票等场景的应用。
9月。
中国电信与中国银行联合研发的“数字人民币”钱包已经上线。
据说10月底。
中国电信还将试点推出电信SIM卡硬钱包功能,支持“离线”收付款。
随着获得支付牌照的公司越来越多;
再加上数字人民币发展势头越来越盛;
还有就是:
随着各大互联网公司开始“开放外链”,互联网俨然已经走向了那个更开放和包容的世界。
只是那个世界不能“二选一”;
也不能“给消费者层层铺设门槛”。
由此可见:
在这个即将到来的“5G开放互联网”支付宝已经没有太多时间走政策的漏洞、打擦边球,甚至是大兴“围城”了。
支付宝若还想赢得用户、市场和有关部门的信任。
就必须脚踏实地的“打磨”自己。
好在。
阿里虽然风波不断。
但从它7月份和腾讯告别相爱相杀,9月份对开放外链的上心来看。
马云还是那个马云。
阿里还是那个阿里。
最后。
我们再聊几句。
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感受到了。
这段时间以来有关部门不断重拳出击,拳拳砸向了越来越野的互联网经济。
或许。
我们还真在下一盘大棋。
在国际。
坚决不做“接盘侠”。
在国内。
从征信开始实现“共同富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