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头第一句,太傻就说:“你不需要学习任何东西,你本来就知道一切,你本来就拥有一切。”如果真是这样,那就好啦!
我不是一个聪明的人,有很多内容都是我的盲区,无论生活上、工作上还是学习上,都如此。生活中我的动手能力超级差,属于手残党一族里的弱者;工作中我是一个只知道埋头苦干不能与领导适时沟通不会巧干的傻瓜;学习上付出不多偏科严重读书只看自己喜欢的内容……如果这样,我都不需要学习任何东西,那我岂不是人才?
关键是,我学了,也学不会。无论是真的笨,学不会也好,或者脑子里的病毒在干扰我不愿意心甘情愿地去学习也好,我都是学不会。
尤其是现在这个年龄,也有点自暴自弃的想起,已经这样了,还不如让自己开心点。所以,更放任自己随心所欲了。工作,对得起良心就好;生活,干力所能及的不用要求满分;读书,喜欢开心就可以啦!
我放弃了很多书,开始在网络文学上很是深入了一些,读着读着废寝忘食地傻笑。对那些正经的书,我也下意识地回避。直到最近,还是感谢简书的朋友,让我慢慢地重拾经典,也开始阅读更加有营养的现当代文学。
我现在读书,没有一个“必须”的概念,不是说“我一定要读完”,这恰恰与太傻的观念一致了,他也说,读这本书,“想读就读,不读拉倒”,这样的态度我喜欢。所以,我能读懂的就多看几句,读不懂的就跳过去。反而让自己好像找到了读书的乐趣。
事实上,我们读书,都应该这样。五柳先生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我觉得这样的状态似乎就是我现在的样子,我也很欣赏这样的读书方法。
当然,这只是一种,并不是全部。我同样欣赏现在很多朋友精读某一本书某一篇文章的做法,精细化和粗略化都是必要的,只不过侧重点不一样,要求不一样,看你想得到什么样的结果而已。我是都喜欢的。
读这本书的时候,太傻告诉我们:“随便读读,没什么大不了的”,不读也不是世界末日,读了你喜欢,继续就是了。千万不要一边读,一边和大脑病毒商量:这本书是真的还是假的呢?是有用还是没用呢?”
那么,当我们阅读小说的时候,又非要追究到底是真是假吗?不是吧。你读《孔乙己》和《祥林嫂》,难道你还非要从生活中去辨别哪个是孔乙己哪个是祥林嫂吗?你会觉得“笑”都不怀好意;你读《额尔古纳河右岸》,你还非要去现场走一遭吗?你读《红楼梦》,莫非不去大观园,你就不知道它的美?
我们学驾驶,练习的技能,不需要研究汽车是怎么制造的;我们游泳,练习的是技巧提高的是体能,不必研究水的来源和分子式。
所以,没什么大不了的,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就是了,不要陷入“怎么读才好”的思想误区里呀!不怀疑,不批判,不质疑自己,不定目标,随心去读,放下比较,放空自己,读,就对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