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钱逊先生在首届“经典诵读与人格养成”学术研讨会暨“中华传统经典进校园活动”上的致辞:
对读经典的问题、对国学进校园的问题,我说一点具体想法。
一是读经典在整个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以及国学进校园中间是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的一部分,可说是基础部分。
从传统教育来说,孔子对弟子教育,一是行,一是文。文就是读经典,博学于文,就是广泛读经典;行就是落实在日常言行中。
现在从校园活动或者学生活动来讲,教学内容上,诗词受到很大的重视。另外学生课外活动来讲,包括学古琴啊,武术啊,等等都有发展。内容很丰富,当然这些都很有必要,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我想说,从整体来说,从大的方面来说,从教育来讲,要让我们下一代对传统经典有基本了解,这才是最重要的基础的部分。当然对小学、中学会有不同要求,小学更多的在养成教育,以行为主,像《论语》上讲的“行有余力则以学文”,首先是行。
从整个教育来讲,不能只满足于行的方面,学经典是基础。包括对古诗词的理解,很难真正深入理解传统诗词所包含的文化意义,它的价值,它的精神。所以读经典,经典进校园,确实是非常重要的。
二是,中国传统教育,文、行两个方面不可分。楼宇烈先生说了,读《论语》,宋儒说了,程子说了,如果读《论语》后还是这么个人,那就等于没读。
读经典是方法、手段、途径,目的在于改变个人行为,养成人格。这要落实到行为上,落实到言行中间去的。
顾炎武说,圣人之道,博学于文,行己有耻。博学于文,就是要读经典。行己有耻,一定要落实到自己每个言行中间。所以我们诵读经典要和行为教育、行己有耻、个人道德修养、表现在一切言行中间的,要结合起来。
具体的要有计划,比如说每天30分钟,这是具体的活动规定,这样来做。但从观念来讲,不要把活动仅限于每天30分钟。
30分钟的读,目的是为了养成健全的人格,要体现在30分钟以外的23个半小时里面。无论是说我们教育、引导或者孩子自己读,都要有这样的认识。
读经典不要为了读而读,就是读这30分钟,读完就和自己没有关系了,要尽可能在自己思想认识上统一起来,读的过程中要想到,这些东西哪些可以用到我们自己身上,哪些东西可以帮助我们学了以后改变自己、提高自己。
读的时候想到行,不再读的时候,平常的日常的活动中间随时要想到读的内容,行顾读,读顾行,能够把它融合在一起。
不要今天反正就30分钟,我读了,完成任务了,其它的该是什么是什么,跟读经典没关系,那样就可能,你将来读了很多,也背了很多,但是和日常的其它的方面,和你这个人没有直接的关系。
结果是读以前是这样,读以后还是这样,最后等于没有读。这个现象,在过去多年经典诵读活动中存在这种现象,媒体上也讨论过,有些读经典多少年的孩子。
我想问题就在于,如果读经典只是读,以读得多、背得熟为唯一目标,效果就会比较差,甚至最后没有效果。
我们在读经典中要注意这个问题。如何才能做好,需要老师和学员们一起努力,一起探索和创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