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此文祝天下所有母亲:节日快乐!
作者:杨爱忠 送给母亲我的母亲生于民国十八年戊辰冬月初一泥河村,她的一生平凡而伟大。虽然自幼因家贫未受过教育而目不识丁,但并不影响她贤德良善的品行在一生中的发挥,她天资聪颖,贤惠明理,无私忘我。从13岁踏进杨家的那一天起,就进入角色,变成了一名孝敬公婆的好儿媳;体贴关心、深爱丈夫的好媳妇;勤劳持家、博爱无疆的好妈妈;慈祥大度、和谒可亲的好祖母;坚强不屈勇于与病魔抗争的好老太。从花样年华到一脸沧桑到最后驾鹤西去,无论岁月怎样变化,我的母亲永远活在我的心中。
十三岁的天空,没有青青河边草的嬉戏,没有朗朗读书声的美好,有的只是战乱频仍,东躲西藏的惊恐,日寇侵华,国难当头之际,给女儿寻个靠实人家及早嫁出去,也许是无奈之中最明智的一种选择吧,小小年纪,母亲就这样成为了人妻,成为了儿媳,那样的时代,又有谁能改变了这样的命运?
十八岁的青春,正是女人最美丽的年华。已为人母的妈妈,早早地用一双纤细的手,开始拉扯起了襁褓中的孩子。早早地用一副稚嫩的肩,开始挑起了家的重担。一次次经历十月怀胎为忍受临盆阵痛之苦而无怨无悔,一次次地为了迎接新生命的降临而义无反顾。25载的生育历程共生养4女6子,该是一种怎样的人生壮举。1975年,本已结束生养的母亲,又迎来了她生命中的最小的儿子“来义”,虽然是认来的“干儿”,但亦视如亲生关怀备至,至今与我们情同手足。
难忘三年自然灾害,祖父、祖母因饥饿得了浮肿病相继于1961年7月和1963年1月撒手人寰,祖父、祖母病重期间,母亲捧茶送水,端屎倒尿,侍奉公婆,尽到了一个儿媳应尽的义务。母亲虽正英年,也因长期饥饿缺吃少喝,而致停经五年,为日后的身体状况埋下了严重的隐患。此时,大女儿中学毕业回家了,在共渡时艰的日子里,目光长远的母亲,始终不忘嘱托“贴身小棉袄”不能荒废了学业,为女儿日后从教打下了良好基础。
1965年,长子毕业回村了,为了分担家庭重担,儿子志愿选择到最危险的工地和事故频发的井下工作,忘不了母亲坐卧不安的牵挂和对儿时时刻刻的操心;二儿年幼时体弱多病,常常肚子疼至休克,不得不经常住院治疗,妈妈又是那样的坚强勇于担当,对儿呵护有加。妈妈呀妈妈,你这一颗博爱的心,向这个家庭倾注了多少源源不断的爱,我们谁能说清?
动乱期间,在父亲受到冲击的日子里,母亲尽显“贤内助”之美德,与丈夫患难与共,从容应对突如而来的厄运。在父亲被隔离期间,始终牵挂着父亲,经常委派子女探望送餐,与丈夫同舟共济,充分演绎出了患难夫妻伉俪情深的感情真谛。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1978年3月,三儿参军报国,西出阳关,风沙千里,从军数载,家书万金,这一首《游子吟》就是儿子当时心情最好的写照,儿子知道,对于不识字的母亲来说,见信如面。儿的信就是妈最大的安慰,多少文字虽然无声,但却有情,信在手里,人在怀里......
国家恢复高考后,父母积极鼓励我们勤奋求学,靠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尤其母亲,朝朝暮暮督学不怠,心心念念要求正赶上好时候的几个子女,好好学习。几个弟妹能相继考进大中专院校,离不开父母的鞭策鼓励、积极支持,节衣缩食、倾力供养。参加工作,进入各行各业后,多人成为业界精英,主观上离不开自己的努力,客观上也得益于父母的谆谆教诲,严格要求。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1987年6月,年届六旬的母亲在儿子的陪伴下,终于实现了走出家门到大地方看一看的愿望,未曾想那天安门和长城上的留影成了母亲唯一一次迈出家门的纪念……
四女六子逐渐长大后,每个儿女的婚姻始终是我们这个家庭需要面对的头等大事,每一桩,每一回母亲都全力以赴可谓操碎了心费尽了神,我们生命中每一场精彩的抵达,都离不开父母的倾力相助。
母亲常常叮嘱我们要知恩图报,始终忘不了外祖父、外祖母、舅父、舅母、姨父、姨母等亲朋好友在关键时刻的帮扶,母亲一颗博爱的心一直影响着我们。她引导我们甘苦与共,相互帮扶,是这个家庭逐步兴旺所坚守的信念!
子女们各自建立家庭后,母亲对待儿媳与女婿均视如己出,胜过亲生。孙、甥出世后,更是对各家关怀备至,哪家遇到困难,就到哪家帮忙,不顾自己年迈体衰,病魔缠身,竭尽所能,为哺育子孙,操持家务耗尽了毕生心血。
1994年66岁的母亲在朝夕相伴的父亲去世一年后,终因失夫之痛和常年劳累而至瘫痪在床,但母亲依然努力做着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以减轻子女们的负担,令尽孝床前的所有子女都感恩动容,母亲啊,一辈子只知道奉献的你是那样坚强!
记忆里,母亲的身影永远在忙碌:洒水扫院、推碾子拉磨、养鸡喂猪、洗衣服做饭。日煮三餐看似简单,然数十口家人吃稠喝稀各有所爱,真可谓众口难调巧妇难为,母亲总是竭尽所能尽量考虑照顾各人喜好。回想当年因为一顿饭不合口味就淘气的举动,现在才体会到妈妈的大度、宽容、不易。
记忆里,母亲的怀抱永远有孩子哭闹:嗷嗷待哺的声音、轻轻摇晃的双臂、低低吟唱的歌谣。在母亲的港湾里,每一艘生命的船都得到了最好的依靠。
忘不了,年幼的我们,为达到自己的心愿,常拉着母亲的衣襟哭闹不止的情形。
忘不了,因儿子顽皮捣乱,常有人找上门来,母亲给人施情施礼道歉的情形。
忘不了,母亲的双手永远不曾停歇:点种锄镂、飞针走线、缝补桨洗、端屎倒尿。母亲的双眼:盯着小的,照顾着老的。母亲的双耳:听着高的,辨着低的。面面俱到的母亲似乎是无处不在、无所不及。
唯有我们知道,母亲的一盏孤灯从未在深夜12点以前熄灭,逢年过节甚至通宵达旦。
唯有我们明白,贪黑的母亲起的最早,晨披星月四季无别,寒暑不分栉风沐雨,餐餐精心,日日如此。
母亲一向崇俭戒奢,惜物维艰。大到衣食住用,小至柴米油盐,般般谨筹握算,样样精打细量,甚而粗粮细做,旧衣新翻,物尽其用,一以十当,从舍不得随意丢一粒米,撒一把面。且一向甘苦自吝,厉行节俭,好吃好穿,长幼先享,残羹破衫,自勉饥寒。而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风霜饱经,终无悔怨。
母亲是生产队时代出了名的“巧媳妇”、“女强人”。不仅日日操持家务,天天还要像男劳力一样出工下地。即使生产队后期,有一部分子女也参加了劳动,但所挣工分也不足集体每年需要扣除的口粮摊派。父亲每月仅有的工资,大部分必须攒起来到年底给集体打欠款。母亲把鸡屁股当银行,把猪圈当提款机硬是熬过了最困难的时光。
作为子女如果要评价母亲的话,妈妈就像一头任劳任怨只知吃草的牛,然而默默付出哺育我们的却全是甘甜的乳汁,妈妈的付出更像一只吐丝无限的春蚕,全部的奉献都是无穷无尽的爱恋!
那是一个春天,2003年农历二月十八,76岁的母亲走了,在繁花似锦的时刻,您走了,再也听不到您柔情似水关怀备至的唠叨,母亲啊母亲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您的面容与笑傲冰雪的红梅一样崇高,您的声音比高山流水还要丰饶,永远回响在我们心中!
父母在,人生善有来处。父母去,人生只剩归途。
我曾问山川河流,若真有来世,是否还能与你们相认?山川肃穆,河流不语,我便祈祷所有的神灵,愿来生还在刘村,做你的子女儿孙……
在母亲眼里,你是风光也好,落魄也吧,儿女都是她手心里的宝!别人在乎你混得好不好,只有母亲,最关心你过得难不难!
叫一声母亲容易,不容易的是这一辈子对儿无尽的牵挂!
身为儿女,是父母给了我生命,含辛茹苦把我养大。我该如何感恩,如何报答母亲呢?
就让我做一回母亲的母亲吧,给她梳梳头,陪她说说话。
就让我做一回母亲可以避风的港湾吧,再大的风雨也都由我来抵挡。
然而子欲孝而亲不在,此时此刻,我只能在母亲节来临的日子里,借笔抒怀,祈祷天堂里的母亲永远健康、平安、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