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村办学历史追踪
文/高保民
仙人村办学历史追踪1900年以前私塾是仙人村办学的主要方式,私塾的称谓始于近代,以示官立或公立新式学堂的区别。仙人私塾办学仅以识字算数为主要目得,不求致仕。
仙人村人在历史上重农轻学不求致仕,是有原因的。
金代(1115一1234),仙人高姓始祖高厚从陕西延州(今延安)米脂因战乱举家迁来盂县仙人村,勤苦持家,屡致丰盛。娶妻生子高泰,渐致殷富,积粟至万硕,善抚贫恤匮,四方慕名投奔依靠者甚众。高泰生四子,皆有才能,豪侠行义。天亮让他们从事农耕,天黑又为他们讲习经史之道。因高氏一门乃西州(延安)豪杰之家后裔,累举孝廉。金末,世衰。高泰长子高溱被任命为太原知府,次子高清被任命为保德知州,高津被任命为乐平县尹,高浩被任获鹿县尹。每逢国乱,皆应命出征。元兵南下,均殁于阵所。唯高津留一脉生四子,为传承香火均以务农为本,远离仕途。高津之孙高德山,自幼明敏好读书,又精于学习所得,长大后担任了盂州阴阳教官。深刻认识到做官是种高风险职业,不利于家族繁洐,尤其一遇战乱有风险极大,故萌生隐逸之志,遂不复仕。见高氏一门,分二百余口,恐世次疏远,迷失方向。遂立石以传,推崇:“子弟力田,亦当极劝,激励薄俗,以为仪表。"[见:前隐士高君墓志铭,大元至正七年(1347)]。
这个“重农为业”、“子弟力田”、“隐逸不仕”的碑文对仙人村后世影响很大。600多年一直至清末,仙人村鲜有学以致仕者。
高德山是圪今发现仙人最早与教育有关的人物,在元至正元年(1340)担任盂州阴阳学教官。
清同治元年(1862)有儒学生员高善元为仙人村九品登仕郎李正(1758)闹灾荒时立过一通碑刻记载李正捐粟一百六十余石,救全村人度过灾年的善举。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七月,清廷诏示“除京师已设大学堂外,各省所有书院与省内均改设大学堂,外府厅直隶州均改中学堂,各州县均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
清廷“多设蒙养学堂”的官方命令,在不经意间逐步改变了仙人村人办学理念。
光绪二十八年(1902),盂县多地初创小学堂,仙人赫然在列。
宣统二年(1910)仙人小学堂开始按照修订的《普通小学章程》和当年农历十一月发布的《改订高初两等小学年限、科目及课程》规定按照新学制,采用新课本分班授课。自此开启了仙人村耕读并重之门。
民国十一年(1922)李宜春考入山西国民师范音乐系。1923年高寿田考入山西国民师范学校美术系,1953年高寿田出任山西省博物馆副馆长,为山西文博工作做出了很大贡献。1926年李茂如考入山西大学,1929年李林如考入山西大学,1931年李川如考入山西大学,1933年李敬美考入山西立法学院,1935年高云山以山西第一名考入北京燕京大学,1937年高云山以优异成绩被傅作义聘任为机要秘书,后相继担任萨拉齐县县长、西北通讯社社长、包头市市长等职。解放后,高云山回到山西工作,历任省参事室秘书主任、省民政厅副厅长等职,并被选为省政协委员。到2017年,仙人村共走出近150余位高校学子,担任省、部、市、县、科各级干部不胜枚举。
民国元年(1912)1月9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改学堂为学校,并规定初等小学废止读“经”,男女可同校学习,但须各自编班。民国2年(1913),盂县国民政府晓谕各村,必须严遵部令,取缔私塾或将其改办成小学校。是年城四关初级小学成立,仙人、凌井等小学堂也改名为小学校。
民国8年(1919)9、10月间,仙人开设女子小学,是全县五处女子小学之一。
民国时期学校的男女界限仍很严格。《壬子学制》和《普通教育暂行办法》都明文规定:“初小不设女校者可男女同校,但必须另班学习。”这实际上是盂县最早的男女同班学习的开始。随后,仙人村国民小学女校也于民国21年(1932)冲破束缚,毅然与男校合并于村西的佛缘寺,男女共同编班划级一起上课,开创了盂县男女学生公开同班共同的先例,打破了男女生界限森严的局面,是盂县第二区第八中心学校,同时收山南、岭底、七里峪学生入学。
民国9年(1920〉秋天,盂县在二区牛村镇开办了一所高等小学,按行政区划序列定名岁盂县县立第二高等小学校。民国26年(1937)11月,因日军日益迫近,形势紧张,校长王翰申带领部务师生转移到仙人村坚持办学。民国27年(1938)春,第二高等小学在抗日民族政府领导下,改办成为盂县抗日高级小学校。
盂县的民办高级班开始于民国23年(1934),经知名人士倡议,仙人村自筹资金办起了全县第一个民办高级班,学生二三十人,由王明申担任教员,师生动手搬掉村西佛缘寺的神像,辟为教师讲学,但时仅一年就因经费缺乏而停办。
民国27年(1938)春,在抗日民主政府领导下,把盂县县立第二高等小学改办成为抗日高小。8月,日军侵占东关头和东会里,当时学校正在放暑假,因形势紧张而未开学。学校的桌凳及财产转移坚壁到了池上村,有教师李雪明留守。民国29年(1940)9月,百团大战开始后,日伪军困兽犹斗,疯狂地反复“扫荡”这一地区,学校财务损失殆尽,桌凳也被红枪会砸毁。
民国30年(1941)年初,百团大战后,日伪军撤回县城,抗日形势越来越好。岳胜奉盂县抗日民主政府指示,在山北恢复了民国28年(1939)8月在仙人停办的抗日高小,定名为盂县三完小。招收学生60余人,编为五、六年级2个班进行教学。同年秋,日伪军进行“大扫荡”,把这一带地区划为无人区而大肆烧杀,三完小师生先转移到沙井子一带坚持办学。后又分散隐蔽,再后则停办。民国31年(1942)春,在平定(路北)抗日民主政府领导下,原盂县第三完小又在东庄头地区的垴上村恢复,8月与平定抗日高校合并为平定“干部高小”。
1945年2月,仙人建立完全小学校。系民办高级班,属平定管辖。同年8月高级班停办,平定六高在仙人成立。当年招收一个高级班,约三四十名学生,开始时没有校舍,借占的是村东的一所民宅,后于是年9月迁入村西佛缘寺办学。
1946年平定六高改称仙人高小,设有一个高级班和一个补习班。但实际上高、初年级仍为一体,并未分开。
1948年秋,仙人正式划回盂县后改称为盂县第十二高级小学校,全校共3个班,90名学生,4名教师。
建国后,盂县高级小学逐步走上新型正规化教育轨道。全县的扫盲运动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1951、1952、1955一1960是各村大办扫盲班的几个重要阶段,以夜校为主。1963年开办政治夜校,1966年“文革”开始后停办,1971年起政治夜校恢复,但因处于“文革”期,只是读读报,故收效不大,1976年后停办。
1953年12月,随同初级小学的整顿,仙人的高、完小被整顿后称为十高。
1954年,因建乡、镇,各高、完小改以地命名,十高改成仙人高小。
1958年9月,在“大跃进”的浪潮中,盂县急促发展中学教育,初级中学由原来的2所增为9所,仙人中学为新增设的学校之一最初开设有2个初中班,招收学生120人,由王其正任校长。学校总面积约2万平方米。当年新建教室4个,新建宿舍、办公室20余间。以后几经扩建,成为一所规模较大的县直中学,至1969年十年间共招收与毕业16个初中班,720名学生。此外,在“文化大革命”运动期间还举办医卫班1期,毕业学生40余人。
1962年,除盂县中学己发展成完全中学外,全县只留下上社中学、仙人中学2所初级中学,其它中学停办。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上社、仙人2所中学于夏初卷入运动,接着又停课串连。与此同时,西烟耕读中学恢复成为普通初级中学,至此,盂县的初级中学又成为了3所。
1968年春,小学改行五年一贯制后,仙人高小增设二年制初中班,成为七年制学校。1969年起,原先的仙人初级中学升格为高级中学,招收盂县东部地区从七年制初中毕业的学生,为二年制高中,1973年前后,仙人中学曾一度改名为东风中学,以后又恢复仙人中学称谓。
1981年9月,随着中等教育结构改革和中学布局调整,全县公社高级中学及十年制学校全部撒销,改办成为初中与八年制学校。仙人、西烟、上社高中依然保留。从1969年至1983年仙人中学共招收23个高中班,毕业学生1930名。
1983年,仙人、西烟两所高级中学改为县办二年制初级职业中学。保留2个初中班,逐年招生100名左右。1994年,仙人初级职业中学改办成为一所高级职业中学学制仍为二年。当年与阳泉市交通职业学校联合招收汽车驾驶与汽车修理2个专业班,计60名学生,同时,还举办了一期汽车驾驶训练班,时间6个月,学员100名。到1996年仙人职业中学仍为2个班,60名学生。
1986年3月随着仙人乡政府从仙人迁移至大河口,仙人联校除在原址保留仙人小学外,仙人中学也开始在大河口新址奠基。学校于1992年新建,由当时的县直仙人中学、仙人联校仙人中学教学点、仙人联校东会里中学教学点合并而成,2006年又合并了仙人乡东庄头中学、仙人联校山北中心教学点。为一所6轨制学校,在校人数600余人。目前,学校共有专职教师44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1人,中级教师15人,市级以上模范6人,县级以上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能手12人,为走读寄宿制学校。
仙人村办学历史追踪 仙人村办学历史追踪
网友评论
点赞陕西移民先祖耕田办学传文明精神
读高保明先生回忆仙人村办学历史有感
为了避战乱
为了求平安
咽下背井苦
踏上离乡路
翻过千里坡
趟过千里河
延安向太行
米脂往盂县
天赐越宵山
安家来开荒
白手熬难关
建设幸福园
先祖豪杰后
事事都领先
耕田有远见
兴学育儿郎
后裔不平凡
争先做栋梁
爱国也爱家
人人有文化
年复又一年
子孙常怀念
用心传文明
共筑中国梦
赵荣生
2018年5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