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根据课件自整理的考研应用心理学知识框架梳理,用于考前整合复习,有同行的小伙伴可以一起学习呀~
利他行为
一、含义
利他行为是指在毫无回报的期待下,表现出自愿帮助他人的行为。
与助人行为不同,后者指一切有利于他人的行为,包括期待回报的行为,其涵盖范围要大于利他行为。
利他 < 助人 < 亲社会
二、利他行为的不同形式
1、利他主义的行为,以助人为行为的目的,即"我为人人";
2、报答性行为,自己曾受人帮助而认为自己应该帮助人,即因"人人为我",所以我要帮助他人。
三、利他行为的四个特征
1、出自于自觉自愿的行为;
2、以有益于他人为目的;
3、不附有任何期望他人日后的报答;
4、利他者本身有所损失。
四、利他行为的理论解释
1、社会生物学观点(进化心理学)
威尔逊指出帮助他人的倾向对团体的基因来说具有很高的持续生存价值,然而对个体来说未必如此;
崔维斯 从相互性的角度阐述,认为只有双向的或者相互的利他行为才能作为生物学上的基础。个体利他行为的潜在成本,必须经由得到来自他人帮助的可能性多抵消;
巴斯 提出"进化心理学"的思想,试图依据自然选择法则和遗传因素,来解释人的社会行为。
进化心理学从两个方面解释人类的利他行为:亲缘保护、群体选择。
2、社会进化论观点
认为在人类文化与文明的历史发展中,人类将选择性的进化本身的技能、信念、技术,因为助人与利他行为是遍布于整个社会的行为,因此它们也在进化中得到了提高,并已成为社会规范的一部分。
社会进化论认为有三种规范对亲社会行为很重要:
(1) 社会责任规范:是指人们有责任和义务去帮助那些依赖自己并需要帮助的人;
(2) 相互性规范:也叫互惠规范,它是指人们之间的助人行为应该是互惠的,别人帮助了我,那么我也应该帮助别人,即那些帮助过我的人。这种规范对维持人际关系的协调和稳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3) 社会公平规范:是指帮助那些值得帮助的人。
3、学习理论(班杜拉)
从社会其他成员那学习社会规范,是具有适应性的。那些社会规范和习俗的最好掌握者,具有生存优势。
在学习过程中强化和模仿很重要,儿童会模仿父母或他人的助人行为,并把它融入自己的生活中,而在这个过程中,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助人行为也有较大的影响。
4、社会交换理论
人们所做的许多事源于自己对利益和成本的衡量,人们希望获得最大化的利益和付出最小化的代价。
按照这一理论,人们在助人行为中也试图追求最大的收益和最小的付出。助人行为的收益可以有多重形式,得到赞扬、受到奖励,甚至对将来可能的回报的预期等都可以看做是助人收益。助人成本则包括时间、金钱和可能的责难等。
5、移情与利他主义
巴斯顿 认为人们的动机有时候是纯粹的利他主义,人们的唯一目的就是帮助其他人,即使做这些事会使自己付出某些代价。
五、影响利他与助人行为的因素
主要包括情境、助人者和求助者等方面的因素:
1、情境因素
(1) 文化差异
有相互依赖观念的人更可能根据他们的社会关系来定义他们自己,更关注与他人的"联系性",我们可能预测他们会更可能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2) 他人存在(社会)旁观者效应
当有其他人存在的时候,人们不大可能去帮助他人,其他人越多,帮助的可能性越小,同时给予帮助前的延迟时间越长。因为每个人都会假设其他人会采取行动,从而导致每个人都不采取行动的心理现象。
这种现象被称为旁观者效应,又称“责任分散效应”、“观望效应”。
![](https://img.haomeiwen.com/i26117988/6c2e5df3f0d2a939.jpg)
* 旁观者效应的主要引起原因:
责任扩散、情境的不明确性、评价恐惧、角色期望、社会抑制作用、从众等。
* 旁观者效应的启示:
受害者-在旁观者居多的情况下,要想被帮助就要指定具体的人求救,具体的指定会打消人们推卸责任的心理。因为这样就是将向群体求救的情况变化成了单独的个人的责任了,那么这个人的责任感就会更强烈,被帮助的可能性才会更大。
旁观者-要主动的提供帮助,不要存在一种我不帮别人会帮的侥幸心理,因为别人也可能是这么想的,这样旁观者效应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作为新时代新青年,我们责任在肩,在我们遇到有人需要帮助的情况下,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要尽可能地伸出援手。
(3) 环境因素(自然)
物理环境也会影响人们的助人意愿,如天气条件、社区大小以及环境中的噪声等都对人们的助人行为产生影响。
(4) 时间压力因素
时间压力也影响人的助人行为。在没有时间压力的情境下,人们会有更多的助人行为。
(5) 情境的不明确性
从决策分析过程来看,人们有时无法确定某一情境是否真正处于紧急状态。
(6) 评价恐惧
别人的注视和关注,会让人做一些较受大家欢迎的方式表现自我。
2、助人者的特点
(1) 人格因素
对社会赞许性需求高的人等。
(2) 心情
当一个人心情好时比较乐于帮助他人。
(3) 内疚感
为了降低做了错事后的不愉快情绪,常会选择去帮助他人。
(4) 个人困扰与同情性关怀
个人困扰是指人们面对他人受难时所产生的个人反应,他会促使一个人设法去降低不舒服的感觉,人们既可以通过帮助他人,也可以通过逃避或忽略苦难事件而达到此目的。
同情性关怀是指同情心及对他人关心等情绪,尤其时指替代性的或间接地分担他人的苦难,同情性关怀只能通过帮助处于困境中的他人而降低。
(5) 宗教信仰
也要看虔诚程度。
(6) 性别因素
确保环境时安全情况下,女性的人道主义表现更多。
3、求助者的特点
(1) 是否受到他人喜爱
(2) 是否值得他人帮助
(3) 性别的影响
六、助人行为的培养
1、利他主义的社会化
(1) 树立利他主义榜样
(2) 从具体行为中学习
(3) 利他主义的内在动机
(4) 普及社会心理学知识
(5) 积极心理学和亲社会行为(培养积极的价值观)
2、增加旁观者干预的可能性(去除不对帮助的抑制)
(1) 减少事件模糊性
(2) 明确责任,提高责任感
(3) 增加互动
(4) 唤起内疚
(5) 自我形象的关心
(6) 培养共情能力同理心(角色扮演训练)
(7) 社会进化,建立社会服务制度,规则规范
本文完
下回 —— 社会心理学之侵犯行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