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亲子教育
礼貌和礼节是一封通行四方的推荐信——《给孩子的礼仪课》

礼貌和礼节是一封通行四方的推荐信——《给孩子的礼仪课》

作者: 酷威文化 | 来源:发表于2020-08-23 23:09 被阅读0次

给孩子的礼仪课_腾讯视频

孩子的饭桌礼仪,从家庭开始培养

书名:《给孩子的礼仪课》

作者:李詹

出品:酷威文化

我国是传统的文明古国,也是历史悠久的礼仪之邦,有着丰富而悠久的文化传统,饮食文化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重视礼仪,当然也包括饮食礼仪。

在成书于汉代的《礼记》中,就有“夫礼之初,始诸饮食”(意思是礼仪最初是从饮食中产生的)这样的记述。

在远古时期,人们把黍米和肉块烤熟以后再吃,并用手捧出坑里的积水喝,这些都是最初的饮食礼仪。到了春秋时期,孔子说:“食不言,寝不语。”就是吃饭的时候不要说话的意思。孔子也说:“席不正,不坐。”说的是坐席不端正就不能坐。孔子还说:“乡人饮酒,杖者出,斯出矣。”意思是说,同本族本乡人一起吃饭的时候,要等老人离开以后,自己才能离开。由此可见,我国的饮食文化、饮食礼仪历史悠久。

★小朋友吃饭的时候,应等长辈坐下后再入座。

★坐下后姿势要端正,脚放在自己座位下不要乱动,以免踩到别人的脚,更不能随意蹬踢。

★胳膊不要靠在桌子边上,也不要把手放在邻座的椅子背部。

★吃完饭后,要按顺序离开餐桌。

按照就餐礼仪,在吃饭的时候,座次是有讲究的。正如小江所说,正对着门口的位置是尊位,一般留给长辈、领导。另外要掌握一个规则:坐在主人的右侧为尊,距离主人越近也就越尊贵。所以,一般情况下,主人应该坐在正对着大门的位置。

如果是比较正式的家宴,那么,坐在首席的应该是家里辈分最高的老人,坐在末席的则应该是辈分最低的,因为坐在门口,便于服务大家。

筷子是中国人就餐时最主要的工具,有别于西方的刀叉,里面的门道可多了:

★在使用筷子前,要把它们整齐地摆放在饭碗的右侧,吃完饭后要把筷子整齐地放在饭碗上正中的位置。

★筷子的正确使用方法应该是用拇指、食指、中指三个手指的前部共同捏住筷子的中上端。

★在使用筷子的时候,两端一定要对齐,放下的时候不要让它们交叉。

★不要把筷子插放在食物上面,不要拿着筷子在饭桌上点来点去;说话的时候应该把筷子放下,不要用筷子指向别人。

具体到孩子而言,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作为一个懂礼仪的小学生,千万不要用嘴吮吸筷子,这样既不卫生,也不礼貌,容易让人反感。

★筷子是就餐工具,不要用筷子挠痒、梳头。

★不要把筷子当作玩具,更不能用筷子去敲打桌子和碗。

★吃饭的时候,应该让父母先动筷子,千万不能看到自己喜爱的食物就大呼小叫。

一个周末,爸爸要出门参加一个宴会,明明非常想去见识一下,于是央求爸爸带他去。爸爸经不住他的软磨硬泡,终于同意带他去参加宴会。明明从来没有参加过这种大型宴会,所以他对宴会的一切都感到很好奇。

他看到桌子上摆着一盒牙签,想也没想就一下子把它们倒了出来,并在桌子上玩起了挑木棍的游戏。爸爸正在和别人谈话,过了一阵子才看到明明正拿着牙签玩,赶紧制止了他,并严厉批评了他,之后让他去洗手间洗一下手,准备吃饭。

明明被爸爸说了一顿,有些不高兴:不就是一些牙签吗?至于批评我吗?!不一会儿,明明怏怏地回来了,从桌子上拿起了一条餐巾就在脸上擦了起来。爸爸看到了,在一旁直摇头。

我们从这个小故事里,能看到明明有几处不符合礼仪之处呢?相信聪明的小朋友早就看出来了。首先,明明不应该打开牙签盒拿出牙签玩,这非常危险,而且牙签是入口的工具,用来玩耍会污染牙签;其次,从卫生间出来后,不应该用餐巾来擦脸,如果一时手边没有纸巾,他可求助爸爸帮忙找到纸巾,而不应随便用餐巾来代替。

那么,参加宴会还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首先,餐巾是用来防止弄脏衣服的,也可以用来擦嘴和手上的油渍,但是不能用整个餐巾来擦脸、擦鼻涕,更不能用餐巾去擦拭餐具。还有,要等大家都坐下以后,才能使用餐巾。把餐巾摊开以后,可以放在并靠的大腿上,不要系在腰带上,也不要挂在领口上。吃完饭以后,要把餐巾叠好,不能揉成一团,也不要把它带走。

其次,在食用龙虾或烧鸡等一些油腻性的食物时,往往会附带一只小水盂,其中可能会放一些花瓣。要记住这是洗手用的,千万不要把它当成茶水喝掉。

再次,水杯主要是用来盛清水、汽水、果汁、可乐等饮料的,不要用它来盛酒和其他的食物。牙签是饭后剔牙用的。记住尽量不要当众剔牙,如需要,最好用一只手掩住口部。不要用牙签来扎取食物。

无论中西方任何场合的宴会,都有自己的规矩和流程,我们作为参与者,一定要“入乡随俗”,不能放任自我,给人留下粗鲁、不懂礼貌的坏印象。

吃饭时的动作不要太大,以免碰到和你相邻的人。要细嚼慢咽,这样不仅有利于消化,同时也是餐桌上基本的礼仪要求。不要把食物大块地往嘴里填,更不能表现出一副狼吞虎咽的样子。

如果嘴里还有食物,尽量不要和别人说话。不要发出很大的响声,例如喝汤的时候不要咕噜咕噜响,也尽量不要把餐具弄出太大的声响。不要咳嗽、打喷嚏或打哈欠,更不要用手去嘴里面乱抠。

在吃完饭以后,要特别注意一下自己的嘴角,检查一下是不是有食物残渣。

扫描二维码

编辑推荐

礼仪是一封通行四方的推荐信。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礼仪传统的文明古国,并以“礼仪之邦”称誉于世。对于群体来说,礼仪是调节人们行为、调节人际关系的一种规范。人人重视礼仪,才能使社会生活和谐有序。对个体而言,礼仪是现代人必备的素养,是一个人立足社会、成就事业、获得美好人生的基础。早期礼仪教育有助于孩子更快的融入群体,更好的调整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掌握正确的社交规范,并内化为习惯,提高自身的礼仪修养,为美好人生奠定基础。

资深少儿礼仪培训师为孩子量身定做的礼仪读本。

李詹,资深少儿礼仪培训师,从业十余年,为全国百余所中小学、幼儿园、艺术课堂等提供数千场礼仪培训,有着丰富的少儿礼仪知识及实践经验。本书是作者为孩子量身定做的礼仪读本,涵盖孩子生活各方面所需的礼仪和美德,引导和培养孩子从小知礼、懂礼,让孩子真正善用礼。

七大礼仪主题,53个实用场景,一册在手,够用。

本书针对孩子的成长特征,提倡的礼仪教育贴合孩子的成长规律,为孩子精心设计了七大主题——仪容仪表、文明用语、家庭礼仪、学校礼仪、公共礼仪、社交礼仪、品格塑造,将日常生活场景全覆盖,用真实的案例启发孩子阅读思考,引导孩子去感悟礼仪所带来的美好,做一个讲礼仪的人;书中还有丰富的礼仪小知识、小故事,让礼仪教育寓教于乐,让孩子轻松掌握,轻松实践。

随书附赠阅读记录卡。

内容简介

《给孩子的礼仪课》针对孩子的成长特征,从培养孩子的角度出发,用七节课的形式,覆盖校园、社会公共场合、网络、家庭生活等53个生活实景,详细地教学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涉及的各种常见环境中的礼仪方法,使得孩子迅速掌握礼仪教育的精髓,还用小例子来“现身说法”,讲礼仪与不讲礼仪形成鲜明对照,情景带入使孩子有强烈地参与感,让礼仪行为自然融入孩子的生活。是一本完全适合孩子阅读的礼仪教育书,也是适合全家共享的亲子阅读书。

作者简介

李詹,公共关系学硕士。资深少儿礼仪培训师,对公共关系有深入研究,专注于少儿礼仪教育,从业十余年,为全国百余所中小学、幼儿园、艺术课堂等提供数千场礼仪培训,有着丰富的少儿礼仪知识及实践经验。

精彩点评

不学礼,无以立。——孔子

中国传统文化之根基,就是礼仪。——钱穆

礼貌是人类共处的金钥匙。——(西班牙)松苏内吉

一个人的礼貌是一面照出他肖像的镜子。——(德国)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礼貌是儿童应该养成的第一个好习惯。——(英国)约翰·洛克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礼仪越周到越保险。——(英国)托·卡莱尔

相关文章

  • 礼貌和礼节是一封通行四方的推荐信——《给孩子的礼仪课》

    孩子的饭桌礼仪,从家庭开始培养 书名:《给孩子的礼仪课》 作者:李詹 出品:酷威文化 我国是传统的文明古国,也是历...

  • 初见施【礼】 久而生【情】

    数千年约定俗成的礼仪、礼节、礼貌,到今天或许已经被很多人忘却了吧! 也不太清楚现在还有多少家庭对孩子做礼仪、礼节的...

  • 2019年一月读书复盘

    读书目录 一《大学生礼仪》 二《中学生礼仪》 三《小学生礼仪》 一《大学生礼仪》 礼及礼仪、礼节、礼貌。 礼仪是一...

  • 有礼貌的人, 才是最受欢迎的“含蓄: 为彼此的交往留余地”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很讲究礼节和礼貌。在中国,有礼貌的人是最受欢迎的。而最能表现礼貌的,往往就是语言表达。 那么,...

  • 礼貌之人,人人爱之。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很讲究礼节和礼貌。在中国,有礼貌的人是最受欢迎的。而最能表现礼貌的,往往就是语言表达。那么,怎...

  • 2021-12-20

    有礼貌 都说学识是通行证,那么,礼貌就是敲门砖。如果你的孩子一心只读圣贤书,礼仪礼貌都不懂,他就会与伯乐失之交臂,...

  • 礼仪

    2014年7月25日 礼仪: 礼貌、礼节、仪式 有修养、有品味、有风度、有气质。 礼仪,都是一些细节的东西。是约定...

  •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笔记

    第十章 公正地评断一本书 真正重要的是遵守思维的礼节。不是一般社会礼仪上的礼貌,这个礼节是读者不仅仅有礼貌,还能...

  • 礼仪是心的交流

    文/满 一门艺术,就是一种修养。 礼仪:美化自身,敬重他人。 礼:礼貌,礼节。 仪:仪表,仪态,仪式。 礼仪的核心...

  • 贵族礼仪(一)

    礼仪,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形成的行为规范与准则,具体表现为礼貌、礼节、仪表、仪式。 礼仪不是学出来...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礼貌和礼节是一封通行四方的推荐信——《给孩子的礼仪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yxgj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