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哲思想法
《愚公移山》课后记

《愚公移山》课后记

作者: 西域凯尔文 | 来源:发表于2019-12-10 22:55 被阅读0次

            《愚公移山》愉快的上完了,这篇课文课下注释较为详尽,学生理解起来难度不大,诵读两边之后结合课下注释来合作探究,疏通文意。然后围绕“愚公”和“智叟”这两个名字开始进入课文。先分析“公”,古代对男子的尊称,“叟”,老头子。从感情色彩入手,分析“愚公”是真的愚吗?“智叟”又是如何的智?学生展开辩论,从文中找证据补充自己的论断。然后,总结本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新时代要如何理解和发扬“愚公精神”,中学生又要怎样将“愚公精神”应用于自己的学业?

            整个课堂,学生轻松愉快的发表的自己的看法,我没有阻止学生的表达欲望,而是鼓励学生们大胆的表达看法,老师也轻松。是让我重新体会到了做教师的初心,感受到了久违的从教的快乐。语文课堂真的没有必要有太多的条条框框和设定好一定要达成的课堂目标,带着学生一起立足文本,追求知识,这就是最简单的快乐。

            《愚公移山》是一篇古代寓言。寓言是“用假托的故事或者自然物的拟人手法,来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的文学作品,常带有讽刺和劝诫的性质”。“寓言”一词最早可追溯到《庄子·寓言》篇, “寓言十九,藉外论之”。寓言借人物语言、对话来传达道理。寓言情节单一,人物不是关键,环境更是可有可无,描写这些要素只是为传达道理。寓言的叙事手法以讽刺为主,意在生动表达寓意,而却不强行说理。《愚公移山》带有先秦时期的寓言特色,用神话构建故事情节,语言精练传神,又带有讽刺劝诫意味。《愚公移山》突显愚公移山的行为,强化愚公与智叟的人物形象,但最终目的还是向我们阐释应向愚公一样,遇事要有坚定不移的信念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愚公移山》的教学目标应是学生体悟寓言的讽刺、劝诫意味,通过学习文章内容进而体会寓意,理解作者所要传达的道理。如果侧重分析愚公的人物形象,则把这篇文章当成了小说来教。

    我个人认为作为一篇寓言,《愚公移山》的教学重点应是理解寓意,即理解作者传达的哲理及语言特有的讽刺性质,如果将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的模式化导致这一篇文章的教学价值不能被挖掘出来。

            如果将这篇课文当作小说教,学生就可能产生困惑:愚公有必要移山吗?愚公移山的行为有什么意义? 《愚公移山》中的事物具有象征意义,如“太行、王屋二山”可指代生活中人所遇到的磨难。作者这样运用是为说理,传达的是在人生中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有愚公一般克服困难的决心和行动力。实际上,尽管有的教师强调了精神品质的重要性,强化了学生的思想道德学习,但学生还是未能体悟到愚公精神的内涵。

            《愚公移山》的语言带有讽刺性质。“愚公”和“智叟”的称呼带有讽刺意味,愚公看似愚笨,实则聪慧。愚公移山,不是不知移山之难,而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至于智叟,认为愚公很笨,嘲讽愚公,却被反驳得无言以对。很多教师引导学生体会寓意,但很少有教师关注到这篇寓言的语言带有讽刺、劝诫的味道。所以,教师对《愚公移山》进行文本解读,必须把握住其寓言性质。

    山高不可攀,移山人数少并且弱者多,放置土石路途遥远,这些是愚公面临的巨大挑战。愚公没被这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吓倒,反而选择面对这一挑战,这正是教学的突破点。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愚公选择移山的不易,体悟愚公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气魄。基于寓言视野,结合时代风貌,学生就不会产生“学习《愚公移山》有什么用”的困惑。我认为教师应在文体视野上解读《愚公移山》,这样才能找到这一篇文章的独特价值。

    《愚公移山》课后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愚公移山》课后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yyng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