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21天写作陪伴营第三周后,开始进入结营的倒计时。本周的计划是进行商业化的写作练习,同时针对有修改需求的同学给出修改建议。
谢班长是长沙岳麓山的金牌讲解员,接待过很多名流政要,这是我认识她时很明确的标签。神奇的是,这时候她已经退休了,而我们似乎才刚刚经由她,重新了解岳麓山。换成流行的表达就是:以前那么多年的岳麓山都白爬了!
这种“人生若只如初见”的感觉,来自她旺盛的精力与随时在线的热情,讲起岳麓山,只要讲起岳麓山,之前30年的讲解经历似乎全部清零,你或许是第一次听,她仿佛是第一次讲。
她来写作陪伴营之后给我提出了两个问题:
1、自己的口头表达不错,但是书面写作为难。
2、感觉自己的文字没有高度和深度。
对于这样一个职业有高度、思想有深度的同学提出的问题,我思考了很久,决定翻出清华大学为全体本科学生开设的“写作与沟通”通识课程,来认真回答一下。
先解释清华写作课的这句话:“无专业门槛”,是指任何专业的学生选择写作课中的任何一个主题,都没有前置训练的要求,同时主题设置也要求具有学科交叉融合的宽广视野;“有学理深度”,则鼓励学生在感兴趣的问题研究中展开深入思考,以形成宽而深的学术志趣、学术习惯和学科素养。
有意思的是,看上去具有高冷学术范的课程要求,却有一个接地气的名字:“写作与沟通”。
的确,写作就是沟通。不论是在清华园搞学问,还是在岳麓山做讲解。
谢班长的口头表达很厉害,随便通过一个自我介绍感受一下:
这个2分18秒的自我介绍,就完成了一次很好的沟通:第一,先介绍自己的身份;第二,描述目前的现状;第三,强调自己的使命;第四,表达未来的期许,达成一个开放式的邀约,开启后续的无限可能性。
而在这里面,其实已经体现了她所要的“高度与深度”——
“湖湘文化的传播者”,“人生很有意思”,“迎来第二春”这种词,要么很高,要么很深,要么很软,都在清晰的结构下放置妥当。
她的目标在于实现口语到书面语的转换,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体现高度和深度。
她在营里第二天的文章,标题就把我吓了一跳:《从科举到科创》。
这是对一次高质量谈话的随手记录,标题就显得有“高度和深度”。
内容上,从清末湖湘文化名人,一直谈到当今湖南的科技创新,也不乏高深。
但是这篇小稿的问题在于,帽子大了,底下没有抓住清晰的逻辑线来递进表达——湖南兴起,自科举的两湖分闱(即在湖南开设考点,之前只能过洞庭湖去湖北考试,拦截了很多考生)始,哪几个是科举胜出者?陶澍为安化第一个进士,没有科举的红利,便没有后来湖南的“红”利。最后的落笔,依我个人的意见,稍显拔高。
一般的写作教程里,会把文章的“高度和深度”,分解为五个维度:宏观视角、挖掘内涵、引发思考、联系现实、情感共鸣。
这些角度,在谢班长讲过无数次的岳麓山红色文化,或岳麓书院导游词当中,一定有很好的呈现,以及相当不错的现场效果。
而转化为书面表达,我理解谢班长应该从两个文章类型入手:
一是平时的生活小记,宜以闲散趣味取胜,不用去凹高或者深的造型,轻松自如,真实表达。
二是我强烈建议她做自己的“胶囊式传记”,取一个合适的角度,把自己的经历与岳麓山的文化结合起来,规划好内容框架之后,每天写,一年可成。
而以她“湖湘文化的传播者、岳麓山文化的传承者、岳麓山的守山人”的身份,是最适合用清华写作课“无专业门槛,有学理深度”来要求的。
期待你的好文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