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成长励志
个人成长 | 二姐的周记(总第6期)

个人成长 | 二姐的周记(总第6期)

作者: 原来是二姐 | 来源:发表于2017-09-03 20:13 被阅读49次

    一、工作

    ——关于“少说多听”的思考

    前两天针对传得沸沸扬扬的头条挖角知乎大V的事写了一篇推文,其中提到一个沟通的要点,就是要“少说多听”,这周工作中也明显感受到这种“少即是多”的力量。

    这周开了好几场会,其中有一场是进行三四个部门的项目协调会。这种会议参加的部门多,各部门都站在自己的角度上阐述问题,整个会议进度会比较慢。

    以前,作为会议主持人,为了保证会议效率,姐一般都会快刀斩乱麻,事前沟通、提前安排好各部门的事项、会上拍板、确认发布,一般就这四个环节搞定一场会议。

    但这次的会议姐在会上拍板这个环节之前放缓了节奏,专门拿出半小时时间,让各部门各抒己见,然后姐就在一旁认真听,有涉及到与事前沟通不一致的部分,让人直接记录在事项旁。这半小时时间,姐都以听为主,碰到有逻辑冲突的地方才开口确认一下,明显偏题的时候把主题往回拉一下。等大家讨论完,直接展示修订后的事项,现场再确认一下,很快就达成了共识。

    会后,好几个人私下和姐说,还是你们部组织的会议效率最高,大家都心服口服,哈哈。

    但其实,修订后的事项大部分都是各部门自己提出来的,姐只是负责把关逻辑、确保不影响时间进度和成效而已。这样顺势引导的方式,效果比原先强制进行要好得多,当然,会议的总体引导和把控还是很重要的。

    相比之前总是喜欢快速表达观点、想让别人尽快认可自己,现在姐更喜欢少说一点。

    人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叛逆心理,自己的观点就算再不对,也有维护的心态,除非自己真的想改变,否则要改变他人实在是很困难。或者只能改变一时,后续一旦有其他的条件刺激,马上就回归到原先的状态。这也是很多朋友之间的相处之道。是的,你聪明伶俐,观点永远正确,但是你用正确的观点和严密的逻辑把朋友驳倒以后,人家不高兴了,不和你玩了,这是你想要的结果吗?

    所以,不要老想着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碰到一旦要达成共识的情况时,学会在聆听他人时找到可能契合且不触及自己底线的合作基点,再针对性提出解决方案,这样沟通的效率会好得很多。

    至于对方的发言是不是boring,是不是无趣,是不是符合逻辑,你可以自己在心里默默评判,记得千万不要说出口,哈哈。

    二、生活

    1、生活感悟

    (1)关于“重新定义问题”思考

    上周姐在周记中介绍了列维特强烈推荐的魔鬼式思考的方法之一,学会重新定义问题,这周姐就开始这样刻意练习。

    除了发现解决问题的不同角度之外,还有了意外惊喜,你会喜欢上自己这种“不要脸问问题”的状态,哈哈。

    这周在上普拉提课时,有个学员问老师:为什么我练习了这么久,还是目击不到核心力量?

    然后老师就列举了一堆共性的情况,比如肋骨没有收紧、背部肌肉没有启动等等原因。老师说错了吗?没有。但那个学员仍然一脸懵逼,显然没有解决她的疑问。

    早前练习的时候,姐也经常问这种“无效”的问题,因为这个问题太泛了,泛到每个人都可以套用,当然就不能得到有效的指导。

    现在姐会这么问老师:刚才那个动作,我感觉自己的背部有发力、但肩部感觉不明显,怎样才能检验自己的肩部有发力,我再做一遍动作,老师帮我看一下。

    这样发问,老师在观察你的动作时,就会聚焦到你提及的肩部力量不足的问题,还是交给你自我检测的方法。

    丹尼尔.卡曼尼在《思考:快与慢》这本书中详细介绍了我们大脑里存在的两个“系统”:系统1指的是以印象、直觉、意向和感觉等信息为主的直觉系统,系统2指的是需要集中注意力的与行为、选择和专注等相关的大脑活动。

    如果你想要得到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你就不能只调用系统1提供的那种简单的下意识的问题,而是要调用系统2,将问题描述得清晰到位。

    有个简单的判断标准,凡是能够脱口而出的问题,都是那种不经思考的问题,很难获取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这个技能,需要我们在日常中不断练习。

    毕竟,就像查尔斯.凯特林所说,如果能把一个问题表述情况,这个问题就已经解决了一半。

    (2)关于“焦虑”的思考

    这周和几个朋友见面,发现大家尤其是女生,只要过了30都非常焦虑。

    有的是焦虑孩子的教育,有的是焦虑错过了前面几波基于房产、股票甚至比特币的升值机会,有的是焦虑自己的成长跟不上年轻人。

    港真,这些焦虑姐也有。

    因为焦虑,所以对时间管控得更加严格。因为对时间管控得严格,就特别害怕过程中出现变化影响日程的执行。所以日子过得越来越程序化,原先喜欢的事情也因为被设定为任务而丧失了原本的乐趣。

    直到这个周末,积累了前几天一堆未完成的事项。那个郁闷啊,又恰逢熊孩纸要开学,情绪波动得厉害,粘人得厉害。姐索性就放开了,放下任务,专心陪孩子陪家人。

    才发现,这段时间以来,对家人疏忽得厉害,借这个周末,一起外出大餐,一起逛商场,一起买东西,一起运动,一起开车兜风,一起看电影。专心陪伴的感觉非常好。如果没有值得付出的对象,付出就会变得毫无意义。

    至于任务,想起那个段子,反正你都已经这样了,不差这一天,哈哈。

    这样“放纵”一天后的结果,就是到了今天写周记时,体内又充满了能量。这些输出不再是任务,而是发自内心希望的输出,很好。

    所以,不要把自己绷得太紧。

    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或者每天留出点小空白,或者每月搞个大的。别忘了,我们努力的目的是为了让生活变得更好,而不是成为任务的奴隶。

    2、关于孩子教育

    ——学着和孩子平等对话

    这周熊孩纸要开学了,情绪那个低落啊。姐只好陪他聊天开导。

    熊孩纸:你们为什么都可以不用上学?

    姐:妈妈和爸爸要上班啊,再说我们小时候也都要上学,这是我们不同的责任分工。

    熊孩纸:可是你们那时候上学哪有我们这么多功课?

    姐:讲真,我那时候上学功课可比你多多了,balabalabala。

    熊孩纸:看来还是当大人比较爽。

    姐:爽什么呀?除了工作,还要照顾家庭,照顾你。

    熊孩纸:这不是你们的责任吗?(哈哈,这话风转得好快)

    为什么不厌其烦地把这种对话列出来呢?

    随着孩子年岁渐长,要学着和他们平等对话,了解他们的思考角度,才能在还能影响孩子的时候略施加影响。

    谨记,共勉。

    三、学习

    先说个题外话。

    这周做了一个职业度测评。其中有一道题目是:

    你平均每周花在自主学习上的时间是多久?选项如下,大家也可以看看自己的选择。

    A、每周1-2小时;

    B、每周3-5小时;

    C、每周6-10小时;

    D、每周超过10小时;

    E、工作之外,我没有读书的习惯。

    当然每个人对自主学习的理解不同,不读书也不代表没有自主学习。但是从广义理解上看,一旦将学习转化为用量化的时间来衡量,就会特别刺激人。

    尤其是“每周超过10小时”这个选项。你做不到,不代表其他人做不到。而每周学习10个小时,差不多就是工作日每天学习1小时+周末每天学习2.5小时。这样拆解来看,其实保持学习的状态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

    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默默选择一个选项。3个月后、半年后、一年后,与现在的自己做个比较,看看你是不是也在默默进步中。

    1、本周读书感悟

    (1)解读一下《人生定位》(艾里斯、特劳特)

    这本书是从特劳特《定位》这本书中衍生而来,针对《定位》中寥寥数语带过的个人定位展开的详细说明。但其实这本书并不如特劳特的其他公司类定位营销书籍卖得好,也许,就像特劳特自嘲的那样,在客户的心智中,他擅长的是对公司的定位和战略制定,并不是个人激励。

    哈哈,写到这里,忽然想起波特老先生,也就是那位写竞争五力的那位举世闻名的营销专家,自己开的公司也是倒了。不过,这只能当作轶事听听罢了,只能说明这个世界变化太快,专家也不能保一辈子。

    但其实,这本书绝对是被低估了价值。只要你往下翻,你就会发现,特劳特说的都是大实话。别提什么国外的企业和国内不同,大企业存在的问题几乎一模一样。即使有些观点你不一定认同,但至少是帮助你换个角度看职场、看成功、看世界。

    所以,这本书的读法,和其他的书略有不同。

    其他的书更多是看,吸收新的知识和见识,扩充认知;而这本书则需要对照着不断反省,看看自己这前半生对了什么、错了什么,然后才会知道下半生要怎样做。

    有几个要点需要特别关注。

    第一:平台重要还是能力重要?

    这是亘古不变的辩论题,就姐目前的认知来看,能力是基础,但是,如果没有平台,再有能力也没用。

    特劳特用赛马来替代平台的说法,提供了三种不同赔率范围的赛马,所谓高风险、低风险还是中风险,差别就在于,你是靠自己一个人在奋斗(高风险),还是借助外力去发展(低风险),不妨对号入座。

    高风险赛马:包括努力型、智商型、教育型、企业型赛马;

    中等风险赛马:包括才华型、爱好型、地利型、宣传型赛马;

    低风险赛马:包括产品型、创意型、他人型、伙伴型、配偶型、家族型赛马。

    让姐最为吃惊的是两点:

    一是进入大企业反而是特劳特认为的赔率超高的赛马之一。

    他给出的理由是,大多数企业中,高层管理者的升迁之路越来越困难。

    想想也对,但凡在大企业待过的人,就会发现,能够进入公司高层的比例大约就是1%,完全符合《攀登的陷阱》作者朱迪思.巴威克提出的“99%法则”,也就是说,因为拥有合适的品质,看上去也很杰出而受雇的100个人当中,只有10个人能够升至中间管理层的职位,只有1个人能够达到顶层的职位。

    书中也给出了通往大企业高层的五个路径,莫不是“横尸遍野”。

    要么做一只“早起的鸟儿”(尽早加入公司,这一点大部分人都已经不符合条件了,尤其是在国企、政府机构的);要么做一个政治家(把工作做好是第一步,还必须找到一种方法,让别人知道你能够把工作做好,而且还要能够找到那个愿意提拔你的人);要么做一个耀眼的人(找到把自己展现给高层看的方法);要么做一名英雄或者做一个救星(这两点在国企或政府机构基本不适用,排除)。

    综上,作为普通人,想要在大企业向上走,比较大的机会就是做一个政治家或者做一个耀眼的人。其中,做一个政治家的难度更大,我们能把握的更多是做一个耀眼的人。

    但是,怎样让自己被高层看见呢?最简单也最实在的就是但凡可以展示自己的机会都要能够把握。比如一次产品介绍,一次会议讨论,一次集中培训等等。

    从这个角度看,书中的观点“好的演讲才能比思考或写作能力更为重要”是有一定道理的。毕竟,这些场合就是需要去沟通,去展示自己。在公众面前演讲,短时间内说服他人,逻辑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些都要有“说”的能力。

    估计看完这篇书评,很多同学都会去报名参加演讲训练。不管怎样,思考、表达、写作,都是属于最为核心也最为基础的能力,任何行业任何工作都需要。只是它们之间的优先顺序,就见仁见智了。

    二是不要只顾着埋头工作,变成特劳特眼中的“努力型赛马”。

    姐刚开始有点吃惊。现在不是都提倡提升自我吗?努力工作不对吗?认真咀嚼后,才发现这句话真没毛病。

    努力提升自己,不代表低头走路不看四周。特劳特担心的是,重复性的努力工作会蒙蔽我们的头脑,使我们一直重复过去的老路。虽然成功人士基本都会努力工作,但不等于努力工作的人往往就能取得成功。

    所以看方向,看趋势真的太重要。它能确保你在正确的方向上做事,而不是错误的方向越努力越偏离赛道。

    记得今日投资的张新曾经说过,她见过很多非常出色的人,就因为没有跟上新的趋势,就没能取得与其能力匹配的成就。所以她投资,首要还是看行业。

    这与特劳特的观点非常匹配。当然,到底当下什么是趋势?什么是新兴行业?没有人能够给你明确的意见,但是不妨碍这成为我们要问自己的最重要的问题:将来什么是新的领域?

    第二:何时需要更换你的赛马?

    扪心自问一下,每当困惑的时候,低谷的时候,受委屈的时候,是不是都想辞职换个工作?这种感受没问题,但是不科学。

    所幸,书中给出了一个非常实用的方法,不管你现在干得开心与否,都问自己一个问题:从现在起,你打算在这家公司干5年吗?

    如果答案是“是”,那么你已经找到自己的坐骑了,要全力以赴;

    如果答案是“否”,那么你要立刻着手寻找另一匹坐骑;

    如果答案是“没想好,不一定,也许”(大部分同学应该都是这个答案吧),那么你也要采取行动,就像自己不会再工作5年一样四处寻找新的坐骑。

    要提醒的是,以姐的经验来看,你在现在工作中碰到的那些问题,换个工作都可能同样存在。所以,如果你要更换坐骑,一定要记住,你要找的是一匹赛马(那些低风险的、中风险的产品,创意,人),而不仅仅是一份工作。

    如果有时间,姐建议你把这本书用思维导图列出来(姐也列了,有需要的同学可以给姐留言,免费奉送),然后打印出来,定位你现在的坐标(看看你现在骑的是什么类型的赛马),看看那些做得好、那些做得不到位,以及你未来希望的坐标定位。然后就可以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中,看看半年后、一年后的你,和现在相比,有没有变化。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始终用一种开放的心态看待生活,永远不会太早,永远也不会太迟。因为人生虽然缓慢向前,新的机会不断涌现,又飘然而逝,但这个过程其实可能会持续数月甚至数年之久,你永远会有机会。

    绝对好书,或者说是一剂功效超强的毒鸡汤,你值得拥有。

    (2)解读一下《魔鬼经济学》第四册(列维特、都伯纳)

    终于可以将这套书的最后一本做个小结,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哈哈。

    这册书与之前的三册完全不同,因为是两个作者日常写的一些博客内容的集锦。

    看惯了他们的长篇,突然转入这些短篇,就像从看电影转入看情景剧,一时还会有些不习惯。

    所幸,他们的博客非常生活化,就像在看美剧《生活大爆炸》一样。通过这些博客,可以感受到这些超级牛的经济学家在日常生活中对什么问题感兴趣,他们怎么思考问题,以及经济学是如何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更甚是有哪些经济学家都解释不了的现象。

    特别是看到列维特因为偶尔打保龄球得了222高分之后就金盆洗手坚决不肯再打保龄球时,真的是哑然失笑。你看,每个人果然都是“损失厌恶”,连大经济学家都不能幸免。

    有几个姐觉得特别有趣的实例。

    第一:生活就是经济学的实验室。

    列维特提到他去吃炸鸡时,发现在同样配菜的情况下,三鸡翅套餐价格扣减双鸡翅套餐价格后得出的单个鸡翅价格很低,同样的规律持续到四鸡翅套餐-三鸡翅套餐,五鸡翅套餐-四鸡翅套餐为止,但六鸡翅套餐套餐价格扣减五鸡翅套餐价格后得出的单个鸡翅价格却高得离谱,明显是不想让人多点鸡翅。这种定价方案让列维特百思不得其解。最后的结论只能是看来商家定价未必有章法。所以,姐决定明天就去肯德基研究一下炸鸡菜单,哈哈。

    第二:美国小学对经济学基础的重视。

    都伯纳提到,他的小孩刚进入一年级,老师就布置他们去实地采集数据:有关中央公园全部22座操场或其中几座的数据。

    孩子们先要投票选出公园内最受欢迎和最不受欢迎的操场。然后他们会收集各项指标的数据:秋千数量、开放空间面积、背阴区与阳光直射区等等。随后,他们会设法分析出构成好操场的优点的因素和构成差操场缺点的因素。他们还会同步考虑每座操场的安全以及其他标准。

    讲真,看到这里,姐很震惊。这才小学一年级啊,姐就连上研究生时都没能这样进行实地项目的采集和思考。这真的是国内外小学教育的差距。都伯纳因此自己还设计了一些亲子的搜集数据和讨论模型的游戏,看来姐也要把这个列入日程,试着给孩子补上这一课。

    第三:袁姗姗与美国支持堕胎的诊所有什么相似之处?

    哈哈,这个问题是姐提出来的,你是不是从来没有想过?(得意脸)这应该就是魔鬼式思维的特点之一,能够找到表面完全无关的事物之间的联系。

    美国费城的一家支持堕胎的诊所,针对那些反堕胎的抗议人士,推出了一项为期两个月的捐款政策:支持堕胎人士可以自己决定为每名在现场的抗议者捐献多少金额,同时诊所还会每日公布金额,让抗议者自知其行为有益于促进堕胎政策的推广。

    袁姗姗作为国内的明星,自然与美国费城的这家支持堕胎的诊所毫无关联。但是,大家还记得吗?之前袁姗姗因为演技不佳,网友们发起了一项“袁姗姗滚出娱乐圈”的网上暴力活动,每天都很多人到袁姗姗的微博下面谩骂、要求她滚出娱乐圈。袁姗姗怎么做的呢?她推出了一项称之为“爱的骂骂”的活动:微博每被人骂一条,她就向病患孤儿捐赠五毛钱。

    所以,你看到袁姗姗与美国支持堕胎的诊所的相似之处了吗?

    他们都是将面对抗议者所感到的无奈、愤慨,转化为了反对抗议者的经济诱因。一方面因为抗议者的存在,引发了捐款,做了益事,内心不会那么伤痛;另一方面,作为抗议者,看到自己所做之事反而助长了被抗议者的势头,也会削弱抗议的力度。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如果袁姗姗真的不想在娱乐圈待着了,可以考虑转行去研究经济学,哈哈。

    这套书中最轻松的一册,推荐。

    2、《得到》课程回顾

    这周主要还是在学习产权的相关知识。

    其实,一开始上与权利有关的章节的时候,姐还有困惑,为什么会上到这些像是法律经济学范畴的内容呢?

    前两天看了一篇周其仁教授2008年参加科斯组织的经济学家会议时写的介绍邓小平的文章才恍然大悟。

    科斯是诺贝尔奖得主,大师级人物。他用产权与交易费用阐述了制度和制度变迁的理论,诞生了著名的“科斯定律”,同时还主张经济学要走出象牙塔、回归到真实世界中,算是当时经济学界的一股清流(呃,用清流形容大师,到底是好呢,还是好呢,哈哈)

    周其仁教授认为,包产到户是邓小平领导的中国改革伟大话剧的第一幕。

    包产到户,学名为“家庭承包责任制”,指的是集体的土地分给农民,以农民承担一定的责任为前提。

    包产到户是从基层生产队发明出来的,虽然在实践中证明非常有效,但其合法性却是一直等到邓小平提出要对促进生产力的自发合约提供合法承认与保护时才真正确认起来。

    2002年,中国人大通过了《农民承包法》,全部农地的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是的,这就是上周介绍的产权包含的三大要素)都长期承包给了农户;“集体”仍然是农地在法律上的所有者,但其全部经济职能就是到期把所有农地发包给农民。这就是科斯提出的“清楚的产权界定是市场交易的前提”。

    从包产到户延伸出来的,由合约界定出清晰产权的办法,真正奠定了中国市场经济的基础。

    回头来看,现在这么清晰的一些概念、定义和常识,都是多年在实践中不断打磨逐渐形成的。我们都应该对历史对过程心怀敬意。

    最宝贵的学习素材,就是我们能够在时间上或者空间上,形成对比。一件事情过去是禁止的,后来被许可了,对比一下实施的效果如何;或者过去是许可的,现在被禁止了,对比一下如果人们还有需求,会产生怎样的后果;或者横向对比,在一个国家是允许的,在另一个国家禁止的,它们的效果又是怎样的。

    这也是为什么姐这么喜欢薛老师的课,这么喜欢列维特的书的原因。

    因为他们传递的,都不是高高在上的停留在书本上的经济学知识,而是我们身边触手可及的生活中,在条件变化下产生的不同结果。这种思维方式,在你面前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窗。

    四、本周拾遗

    开学季一到,也就意味着2017年只剩下最后的1/3了(捂脸)。

    姐把2017年的计划、以及2017年中调整的计划翻出来看看,又充满了动力。

    你们呢?你们的计划还好吗?还需要再次调整吗?哈哈。

    一起加油好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个人成长 | 二姐的周记(总第6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zbjj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