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15_丁克梦碎_01_备孕_02_汶川地震_4_重生

15_丁克梦碎_01_备孕_02_汶川地震_4_重生

作者: 蜗牛黄 | 来源:发表于2023-11-02 15:49 被阅读0次

灾情发生之初,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5·12汶川地震遇难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决定,2008年5月19日至21日为全国哀悼日。在此期间,全国和各驻外机构下半旗致哀,停止公共娱乐活动,外交部和中国驻外使领馆设立吊唁簿。在全国哀悼日期间,北京奥运会圣火将暂停传递。特别是在2008年5月19日14时28分起,全国人民默哀3分钟,届时汽车、火车、舰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全国人民静立默哀。王睿奇记得特别清楚,那天是周一,他的办公室紧邻着东三环,当防空警报划破长空时,他透过玻璃窗看到,无论是街道上的行人,还是正在三环路上行驶的车辆都停了下来,大家不约而同做着同样的动作,行人低头默哀,车辆按响了喇叭。这持续不断嘹亮声音,既有生者对死者的哀思,也有全国人民对灾区的承诺。

汶川地震最终导致8万多人死亡,几十万人受伤,几千万人受灾,很多人失去了亲人,温暖的家园瞬间被夷为平地。在度过初期的救死扶伤阶段后,中国充分发挥国家的制度优势,从开始的八方救援到后来的对口援建,使得灾区人民的生活稳步有序的得到了恢复。多年以后,在曾经的废墟上,一片充满生机的崭新家园浴火重生。汶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的速度之快,振兴发展的成效之大,书写了世界抗灾史上的壮丽篇章。这其中,共同富裕理念指引下的对口支援机制发挥了重要作用。

灾情发生后,彭长江作为佛山的一名援建者来到汶川县水磨镇,帮助当地受灾群众重建家园。按照“工业外迁,腾笼换鸟”的思路,佛山援建者以住房重建、设施升级、产业转型、生态环保为重点,让曾是传统工业区的水磨镇,变身水墨画一般的生态旅游小镇,被联合国人居署视为“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彭长江只是参与灾后重建的30多万支援大军中的一员。震后,面对规模空前、难度空前的“世界性重建难题”,政府果断启动对口支援机制,作出“一省帮一重灾县”的重大决策。北京、广东、山东、浙江等18个经济发达省市迅速行动,奔赴四川灾区。据统计,仅震后三年的恢复重建中,对口支援四川灾区的18个省市累计实施援建项目3668个,援建金额达784亿元。与震前相比,灾区现在的住房条件有了根本性改善,城乡教育、卫生、交通等公共服务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此外,支援方还制定了“授人以渔”助力方针,以支持灾区的长远发展。比如,位于杭州的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专家长期对口帮扶青川茶产业,根据青川地理气候条件“量体裁衣”,为当地引入中黄一号、龙井43等新品种,推广新的种植技术,同时带动发展茶叶加工,提高种茶的综合效益。金华市还帮扶成立了金川茶叶合作社,对衰老茶园实施改造,改造后的茶园亩产值提高了五六倍。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是传统的东方智慧,在灾后重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各援建省市坚持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相结合,物质支援与智力支持相结合,“输血”与“造血”相结合,让灾区老百姓在重建中找到生计,也进一步激发灾区的内生发展动力。“建得好不如管得好”,援建省市通过加强培训或远程指导等方式,提升灾区人才队伍现代管理水平和专业技能,也使得先进的基础设施最大程度地发挥效益。北京师范大学援建的什邡附属外国语小学,不仅硬件设施一流,还得到了北京优质教育资源的支持,全校老师每年至少参加一次北师大平台培训。短短几年间,学校办学取得不少亮眼成绩,成为一所全省知名小学。据统计,对口援建省市帮助四川地震灾区培养急需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采取双向挂职、两地培训和支医、支教等方式,开展医疗卫生、项目管理、施工监理、城乡规划等培训4万余人次,给灾区留下了一支“撤不走”的人才队伍。

随着时间的推移,灾区人民人的生活一点点恢复到正常的节奏。从表面看起来,灾后的汶川甚至比之前更漂亮,但只有亲身经历过那场灾难的人,才知道它曾经给这块土地上生活的人们带来了多大的伤害。有些人借着灾难涅槃重生,有些人却永远也走不出灾难带来的阴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5_丁克梦碎_01_备孕_02_汶川地震_4_重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zdni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