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豆的舞女》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写的一部小说。作者用各种细节讲述了旅行中的我和舞女熏子之间从初识到心动到离别的一段年少青春悸动。
初识。
二十岁的“我是不堪忍受满心的郁闷才来伊豆旅行的”。但一场暴雨使“我”在茶馆遇到了舞女一行也在那歇息。
那舞女看上去约莫十七岁光景。她梳着一个我叫不上名字的大发髻,发型古雅而又奇特。这种发式,把她那严肃的鹅蛋形脸庞衬托得更加玲珑小巧,十分匀称,真是美极了。令人感到她活像小说里的姑娘画像,头发特别丰厚。
这是俩人的初识场景,像千千万万个素昧平生的两个男女。但见舞女的第一面“我”就呆立不动,“‘谢谢’这个词儿卡在喉咙管里出不来”。作者通过这种外貌细节将舞女的形象刻画在读者脑海。看见她,似乎和“我”一样心里“砰砰直跳”而“一声不响。”感情的萌发就是这么出其不意。
心动
我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见河对面那公共浴场里,热气腾腾的,七八个光着的身子若隐若现。
一个裸体女子忽然从昏暗的浴场里首先跑了出来,站在更衣处伸展出去的地方,做出一副要向河岸下方跳去的姿势。她赤条条的一丝不挂,伸展双臂,喊叫着什么。她,就是那舞女。洁白的裸体,修长的双腿,站在那里宛如一株小梧桐。我看到这幅景象,仿佛有一股清泉荡涤着我的心。我深深地吁了一口气,扑哧一声笑了。她还是个孩子呢。她发现我们,满心喜悦,就这么赤裸裸地跑到日光底下,踮起足尖,伸直了身子。她还是个孩子呢。我更是快活兴奋,又嘻嘻地笑了起来。脑子清晰得好像被冲刷过一样。脸上始终漾出一丝丝微笑。
在得知舞女在酒宴上时,这段体现了“我”的患得患失心情,生怕她会被人玷污而又无能为力,简直度日如年。而舞女也像心有灵犀,为自证清白更是“赤条条的一丝不挂,宛如一株小梧桐”。年少的悸动,朦胧的感情。
离别
舞女独自撩起衣服下摆,急匆匆地跟上了我。她走在我身后,保持不到两米的距离。她不想缩短间隔,也不愿拉开距离。我回过头去同她攀谈。她吃惊似的嫣然一笑,停住脚步回答我。舞女说话时,我等着她赶上来,她却依然驻足不前,非等我起步,她才迈脚。小路曲曲弯弯,变得更加险峻,我越发加快步子。舞女还是在后头保持两米左右的距离,埋头攀登。重峦叠嶂,寥无声息。
俩人的心里都知道彼此因为各种原因不可能有任何结局,走路保持距离,一前一后。而“小路曲曲弯弯”和“险峻”注定了这是一场无疾而终的悸动,只留下淡淡的忧伤和各自安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