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美)威廉厄姆
今天开始阅读一本新书《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对啊,为什么呢?我们可以列出一堆原因,他不努力,觉得题难。总想着玩游戏,看课外书书,时间长就不愿意来了。表面看似如此,那么有没有更深层原因呢?能不能从认知心理学的原理角度解决我的疑问呢?我们拭目以待吧。
在书里,作者给我们介绍了九条认知原理,告诉我们,作为一个人,我们是怎么学习的、我们是怎么思考的、怎么记忆的等等。
今天先来谈第一条认知原理。大脑天生不擅长思考,且避免思考。
一直接触到的都是大脑越用越灵,怎么到了这里成了不爱思考呢?作者在文中明确地告诉我们我们大脑进化到现在就是为了不思考。
这样不就是和小猫小狗没有什么区别吗?当然横向比较,肯定是要比小猫小狗等擅长思考了,但联想到现在科技的发展,是不是让我们变得越来越不需要动脑了呢?而且我们和计算机相比较起来,计算能力相差十万八千里呀
能看会动,才是我们人类最擅长的。
我们可以走过铺着鹅卵石的沙地,当我们走进房间,我们可以很快的扫视房间里的摆设,并能说出来他们的位置,颜色形状。而这会占用我们很多的大脑资源。
我们不觉得多么费事,是因为我们已经做得很熟练了。
当我们平时,好像感觉不出来,觉得大脑是在活动。但这其实不是大脑,在思考,而是依靠记忆在工作。
记忆指导你的行动。
有的时候我们感觉解决了一个新的问题,比方说学生在答题的时候解决了难题,但实际上这是依靠他们,原来所学的知识提取出来完成的。
或者说,我们在回家的路上会胡思乱想,会听歌,和朋友聊天,但是不影响我们自然地回到了家,这是因为我们已经记住了回家的路线。
或者每天早上起床刷牙洗脸,喝杯水,这也是大家已经熟悉的行动路线。因为做的很熟练了,所以已经不需要思考。
如果有人说,我想试一试啊,让大脑思考,那就会变得很累。
有一个人有着长长的胡子,有一天有人问他,你睡觉的时候是把胡子放进被窝还是放到外面呢?他愣住了,自己从来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于是他晚上就失眠了,在想到底是放在哪里呢?弄得自己很累,而之前没想过也没影响睡觉啊。
大脑的带宽是有限的,如果每天早上都去思考,我到底是先喝水还是先刷牙,我出门的时候是先先走这个路口左转还是走下一个路口左转?这样还没到上班的地方,大脑已经累惨了。
人生来就有好奇心。
既然大脑不喜欢思考,那么有一些现象就不太好理解了,比方说,我同事就喜欢玩数独游戏,还有一些朋友喜欢看比较烧脑的文艺片,那么这些不都需要让大脑去思考吗?不就产生悖论了吗?
我们虽然不擅长思考,但是我们人生来就有好奇心,在寻找可以进行思考的机会。解决问题会让我们产生愉悦感,但这个问题,不能太简单,太简单就没有成就感;也不能太难,太难的话。就没有解决问题的动力了。
认知世界可以分为三部分
1.乏味区
区域里边的知识都是已经学过的,再学就觉得没有意思。
2.学习区
或者可以称之为心流区,这部分的问题稍微蹦一蹦就能够够着,因而能够给我们带来愉悦的体验。
3.恐慌区
里面的问题相对而难而言,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我们在这个区域学习,不会产生愉悦感。学生觉得学习难,也就是有些学生处于恐慌区。
对他们而言,学习的内容太难了,这不会带来愉悦,大脑会逃避。
解决的话有两种办法,一个是降低问题的难度,另外一个是让思考变得容易一点,那么选择哪一个呢?
如果是选择第一个的话,学习这一科学不会就去学习另外一科;在难的题目学不会的时候就只学习简单的题目。看似很轻松,但是这样一眼就能看出来是行不通的,因为这样是没有办法进步的,而且有些时候是无法选择学习的内容的。
那么我们就需要选择另外一种方式,让思考变得容易一点。
我们是如何思考的?
大脑的三个区域:周边环境、工作记忆、长期记忆。
【2019.1.14读书】《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Day11.环境:周边环境是客观的,里面有很多我们听到的、看到的信息。
2.工作记忆区:当我们从客观环境中感知到一些信息,进入到工作记忆区就可以进行思考。
3.长期记忆,在这里面储存着我们关于世界的事实性的知识。
环境里的信息,加上长期记忆里的事实去拿到工作记忆区思考、处理,就能得到思考的答案。
认知的瓶颈:工作记忆的空间
工作记忆区域的特点:区域小、空间小。
比如说,给讲非常多的知识性的内容,我们往往会一下子接受不到,这个时候可能会说等一等,我拿笔记一下。
那么面对工作记忆空间小的难题,这是天生的,没有办法扩容。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节省空间。也就是说,让思考的这个问题变小,这些将会到以后的章节学到。
小结:
大脑不擅长,并且避免思考,很多时候是用记忆来解决问题。但是我们人类有好奇心。它喜欢那些能够给自己带来愉悦感的思考。
作者还介绍了认知的三个区域,乏味区,学习区和恐慌区。学生不爱学习,大多是因为他们处在恐慌区,学习的知识有难度。
如果想要进行成功的思考,就要保证周边环境有足够的信息,长期记忆有确定性的事实,有步骤;工作记忆的区域足够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