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有了感知到自己情绪的能力之后,接下来,就可以开始进行情绪管理训练的第一步骤了。
第一步:觉察到孩子的情绪。
受限于孩子的年龄或者表达情绪的方式,父母有时候容易困惑于孩子表达的含糊不清。此时需要我们仔细观察和聆听,在孩子的玩耍或日常行为中,获得讯息。
最好的觉察办法,是父母把自己置身于孩子位置来观察世界。
当你觉得自己能体会到孩子的感受是,你就是在共情,这就是进行情绪管理训练的基础。
此时,可以进行下一个步骤:把情绪化的瞬间当做建立信任、提供指导的好机会。
第二步:把握机会
当孩子遭遇小伙伴的背叛、同学的霸凌、考试的失利等生活中的负面经历时,都是让我们进行共情,与孩子建立亲密关系,教他们如何处理情绪的好机会。
要记得:一个孩子在伤心、生气或害怕时,也是她最需要父母的时候。
认同孩子的情绪时,我们也在教孩子如何安慰自己,这种安慰自己的能力将让她受益一生。
说出自己的感受、标注自己的情绪、感到自己被人理解时,消极情绪才会逐渐消融。
第三步:倾听与认可
把孩子情绪化的时刻,当做增进与孩子亲密关系并教她如何解决问题的机会时,父母已经做好了进行第三步训练的准备:感同身受地去倾听。
一个感同身受的听众是什么样的呢?他一定懂得这些行为:
懂得用眼睛去观察孩子行为,捕捉孩子情绪发出的信号;
懂得通过自己的想象力去站在孩子立场上体会他所处的情形;
懂得用安慰的语言、不带任何批评地去回应自己听到的一切;
懂得帮助孩子标注自己的情绪;
最重要的是,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孩子体会到的一切。
孩子在表达自己感受时,家长可以重复听到的话语,说出自己观察到的现象。让孩子知道,你在很认真地倾听,并且认可他的情绪。
避免提出一些你已经知道答案的问句,带着不信任的语气,听起来像个圈套,在等着孩子撒谎。
同样,分享自己生活中的经历和感受,也是表达理解孩子情绪的一种方式。
《培养高情商的孩子》中,讲到了一个例子,一个嫉妒弟弟收到生日礼物的小男孩,被爸爸分享的“我小时候看到你姑姑收到礼物时,也很嫉妒”安慰到了,让小男孩觉得,自己的这种情绪完全正常,且是能够被认可的,甚至连自己爸爸都有过这样的感受。于是,他接受了父亲的解释“等你过生日时,奶奶或许也会给你寄来一份礼物”。
书中还讲到了一个例子,我觉得非常棒,并且从中发现了我以前的错误做法。
例子讲的是:梅根不想去上学,妈妈循循善诱地沟通,了解到因为今天梅根被平常玩得好的2个小朋友屡屡忽略,感到很难过。妈妈并没有冲动地告诉女儿该怎么做,克制自己说出这样的建议:“别担心,道恩和帕蒂会改变主意的”或者“别管这两个女孩,去交一些新朋友”。
如果那样做了,就等于告诉女儿:她的困惑情绪一点不重要,甚至很愚蠢。(这就是我以前做错的地方,以前我就是这么对孩子讲的。呜呜,我对不起孩子!)
妈妈的做法让梅根感觉到,妈妈是自己的知己,并因此得到安慰。梅根也愿意接受妈妈的建议,去认识另一个会踢球的新朋友,多了一手可能被道恩拒绝的准备,同时还给了另一个建议,假如都不行的话,自己有没有可以一个人也能玩得开心的项目?梅根想到了跳绳,于是,在妈妈的赞同下,梅根把跳绳放进了书包,避免了道恩和帕蒂不和自己玩,踢球又不适合自己的情况下,自己不知道怎么办的烦恼。
通过对女儿情绪的感同身受,给女儿时间,让她自己得出结论,这位妈妈成功地引导女儿自己想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