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高情商的孩子》中,情绪管理训练的第五个步骤,需要采取逐步分析的方法,引导孩子一起来解决问题,因此也称为5步分析法:1、划定界限;2、确认目标;3、思考可行解决方案;4、基于家庭观念,评估解决方案是否可行;5、协助孩子选择一个方案。
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划定界限
父母会发现孩子有时候会发生动手打小伙伴、弄坏玩具或者骂人等不好的行为,父母要认同这些行为背后的消极情绪,帮助孩子为它贴上情绪的标签,同时要让孩子理解哪些行为时不能被人接受的。然后,引导孩子想出其他更合适的办法来处理这些消极情绪。
要让孩子明白,他自己的情绪没有问题,有问题的是他错误的行为。
比如,上一年级的瑶瑶看上了同学鹏鹏的炫酷铅笔盒,直接伸手就要拿走玩,鹏鹏觉得这是我的东西,我不想给人看,但瑶瑶觉得这么好玩的东西,我就想要看。于是,一个要看,一个不给看,拉扯中铅笔盒掉地上摔坏了。鹏鹏大哭,瑶瑶也觉得很委屈。
瑶瑶妈妈引导瑶瑶站在鹏鹏的角度,试想一下,如果是自己最爱的娃娃,愿不愿意给别的小朋友玩或者送人呢?瑶瑶觉得娃娃是自己的好朋友,好朋友怎么能给别人呢?瑶瑶明白了自己行为的错误,不再觉得委屈,向鹏鹏道了歉。
家长需要让孩子懂得:所有的感受,所有的愿望都是可以接受的,但并不是所有的行为都是可以容忍的。
父母的任务是为孩子的行为划定界限,而不是告诉他应该有什么样的感受,这种强加给孩子的意愿,容易让孩子产生自我怀疑,不利于自尊心的形成。
父母以什么标准给孩子设定界限呢?
这个并没有清晰而明确的万能答案,参照儿童教育专家吉诺特给的指导性建议:“接纳孩子的天性”,父母需要根据自己的价值观为孩子设定界限。
父母依据孩子的天性以及自己的价值观,来接纳孩子的行为,能给孩子带来自信,增强孩子表达情绪和想法的能力。
接纳孩子的行为还需要有一个度,如果父母接受孩子一些不好的行为,或者是破坏性的行为,就是过度纵容了。
吉诺特建议父母把孩子的行为分为三大区域:绿色、黄色、红色区域。
其中,绿色区域内是家长认可的行为。黄色区域内是家长不认可,但情有可原的情况下,可以包容的行为。红色区域内是家长不能容忍的行为。
红色区域里不能容忍的行为包含:伤害自己、伤害其他孩子的行为;不符合伦理、非法以及不道德、不被社会接纳的行为。
同时,家长也要让孩子知道,遵守或违反规定的后果。
好的行为可以得到父母肯定、夸赞,甚至是特权或奖励。
不好的行为,不会得到父母赞许,没有任何特权或奖励。
在家长一以贯之应对不良行为的情况下,孩子会自热而然地作出改变,变得越来越好。
一旦孩子理解了父母划定的行为界限时,就会在规范中学会调节自己的消极情绪,父母也成为了公平可信赖的盟友,他们也愿意和父母一起探讨如何解决问题。
而不是像现实中的有些父母,在孩子做错事或不好的行为时,采用苛刻的话语、轻蔑的态度侮辱孩子,或者是体罚,孩子会觉得自己不被接纳,从而错失学习自我调节消极情绪和解决问题的机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