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奔仔儿每天都有背诵的学习任务,还有劳动实践、科学实践、运动打卡等。其实当我看到一份份小任务发进群里的时候,我感受到的是压力。仔儿爹又一次表达了想要找老师谈一谈的想法,我出于自己的“脸面”问题,极力反对,他居然很“叛逆”地说,要匿名反映一下情况。我不满的情绪又一次升级,到了愤怒。告诉他如果真想试试,就先找好退路,先把我和孩子都安顿好了再说,因为他那样做会让我觉得不想在学校待下去。他最后把陪伴孩子学习的任务都推给了我……我虽压力山大,但还是避重就轻地选择了接受。
我真正重视的是相安无事,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和谐”,即使是表面和谐,也帮我屏蔽掉了冲突。
我最希望坚守的价值观是:顺境中意气风发不算什么,逆境中乘风破浪才叫本事。与其抱怨处境的不公,不如咬紧牙关干起来,突破自我的高光时刻,便是自我价值的体现。我觉得我的要求也不高啊,我只是希望我的爱人和孩子也和我一样能忍。
我最迫切的需求应该也是证明我自己是低调而有价值的。在事情发生的当下,我希望老公能够看到并认同这一点,并和我一起想办法陪伴、鼓励孩子完成。
在这种情况下,我优先关注的是我自己的脸面,以及我需要因为老公“叛逆性的举动”而需要面对的种种人际交往中的尴尬。也许正是因为我的关注点是自私而狭隘的,防御机制瞬间达到了顶级戒备状态,老公觉得多说无益,索性丢给我好了。
考虑到接下来和爷爷奶奶一起,所以我更加焦虑,不赶在回奶奶家之前完成作业,回去了可能又会生气。无奈作业是每天发的,必须得每天都得完成,于是我理了理,决定回去了就和爷爷奶奶说好:写作业是他本就该完成的学习任务,不可以用买东西或是玩手机来刺激他快速完成,这样次数多了就会使得孩子学习的动机外化。
这样的沟通会得到的结果可能有两种:第一种,爷爷奶奶同意并且可以做到。第二种,爷爷奶奶表面同意了,却偷偷用物质奖励来刺激孩子写作业。基于以往的经验,第二种可能性更大,发生的话,我会很愤怒,当时就带着情绪去和他们理论或是对孩子发火,指责他明知故犯。无论哪种做法,最终都是“双输”,但是我又不知道该怎么和爷爷奶奶沟通才有效。站在他们的角度,他们现在也是在用可以行得通的方式在儿子儿媳个孙子们面前“刷存在感”,想要让他们改变,得帮助他们get到别的“刷法”。
思来想去,我能够改变的还是只有自己:平时给到孩子足够的空间的话,孩子可能不会背着我偷偷看手机、吃甜食或是对漫画书着迷……
因此,积极主动地与家人沟通,不忘“培养身心健康的孩子”的初心,以终为始,凡是与此为导向的便是“要事”。第一要事是要“赢得”而非“赢了”,将双赢思维的智慧在日常琐碎的生活中活出来,试着统合家里每个人的优势,之后产生的“综效”是惊喜还是意外,不好说。但是它们一定是促进我们的观念不断更新的催化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