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英歌h
今天是工作日,逢婆婆百日祭。虽清明祭刚过20来天,但不敢违拗中国传统丧葬习俗,乖乖请假随王兄回老家。
在铺满竹叶的林间,在野蔷薇盛开的山野,一群男男女女挑着红漆食盒的担子,拎着祭品,抱着孩子,鱼贯而行。他们说说笑笑,用家乡方言聊着家常,脚步杂沓,枯叶沙沙,惊飞林梢鸟雀。
6个兄弟姐妹分别在坟前摆放自家准备的祭品,有早上刚杀的整鸡,有水煮的新鲜条肉,有小碗盛装的米饭、豆腐,顶上压着红纸和柏枝。一双双红筷、一盏盏酒盅,一字排开。衣服、鞋帽、被子、金元宝、锡箔等各种祭品,在熊熊火光中瞬间化为灰烬。
焚香三拜后,我退至远处,听王兄的姐妹们边烧着祭品先向母亲念叨家长里短,告慰母亲在天之灵并祈求母亲护佑家人健康平安。
婆婆的大学生孙子没来祭拜,听说他正在家里上网课。6岁的重外孙坐在坟前草地上,手机游戏打得不亦乐乎,大人再三叫他过去拜拜,他头也不抬地回应:“算了算了!”2岁的重外孙被他奶奶抱到坟前,在大人的再三诱导示范下,小手抱拳,小鸡啄米样朝墓碑点着头。
噼噼啪啪、叮叮咣咣的炮仗一声连一声炸响,在寂静的山野间引来遥远的回声,纷飞的纸屑飘落在繁茂的草木之上,有几片落在我头顶。
碑前一排红烛烛光摇曳,地上一堆堆灰“蝶”翻飞起舞。
我承认我是一个过于谨慎的人,我老是想着那句话:“天干物燥,小心火烛!”随风乱窜的烛苗令我忐忑不安。那堆灰烬中仍有闪闪烁烁的火星。可他们似乎习以为常,收拾供品,挑起担,鱼贯而回。
我坚持要王兄陪我留在最后,要看着灰烬彻底成为灰烬。我还要做一件事。坟前草地上到处是散落的塑料袋,我一一捡拾装满一大袋,然后拉着王兄给老娘三鞠躬。这是我对老娘最好的礼敬。老娘生前是一位极爱干净的老人,80多岁住我这里时,天天坚持自己洗澡。90多岁在乡下生活勉强自理时,每天晚上还坚持洗漱。我希望她的身后之所能清清爽爽。
山青竹翠,鸟声婉转,一颗颗红色的蛇莓闪烁在草叶间。王兄的身影拐弯不见了,我就这样拎着满满一袋垃圾,独自一人在山野游荡,吮吸着甜丝丝的空气,直至回到村里,将垃圾袋扔进收集站。
中午请兄弟姐妹几家人到镇上饭店聚餐,酒足饭饱、兴尽而散。
老人不在了,但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习俗,还是为子女们创造着常相聚首的机会,延续着无法割舍的血脉亲情,比如百日祭、周年祭、百岁祭,比如春节、清明、七月半、冬至......
我们会一次次被召引而来,踏向那条熟悉的小路。
只是,下一代人,下下一代人,他们还会沿承这些习俗么?他们会以怎样的方式,祭奠、缅怀先人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