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害怕亲密
大学女生小敏发现自己和别人不一样,同宿舍的另外3个女生关系非常亲密,一起吃饭、自习、逛街、说悄悄话,甚至还挤在一张小床上睡。其中一个伤心难过了,另外两个总能及时给予感情慰藉。
不是她们故意排斥小敏,而是她们无法走近小敏。感觉和小敏之间有种无形的界限,无法跨越。
小敏知道是自己在远离舍友。
小敏习惯了一个人,独来独往,一个人上自习、吃饭。小敏也有朋友,她也和他们讨论学习问题,聊日常生活,但都不亲密。每当对方想和小敏分享一些私人的事情,小敏总是巧妙地把话题转移开。她和别人的交流大多停留在安全无害的话题上,比如天气、学习、运动等。
聊的话题浅,关系就浅。
小敏不会,也没有意识主动付出关心和感情,比如,同学难过的哭了,她不喜欢上前安慰,也不知道如何安慰。她不会主动关心别人,也很少麻烦别人,请别人帮忙。
她生病了,一个人去输液,过生日也不告诉别人。当同学偶然得知她的生日,给她买了小零食小礼物以示庆祝时,她受宠若惊,万分感动。接受了别人的帮助,她会及时偿还,不欠别人的人情。
小敏说她不知道如何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虽然她也看到了舍友的做法,她自己做不到。和别人关系很近时,她害怕对方不喜欢她,就想逃离。
和同性无法亲密,和异性就更疏远,几乎从不主动和异性说话。
2 追根溯源
成人在亲密关系中的表现与自我价值和早年的依恋关系有关。
小敏害怕亲密,无法安心接受别人对她的好。内心深处的声音是我不值得你对我这么好,我是没有价值的,我不值得。自我价值感低,对自己根本的否定,导致小敏在心理上“离群索居”。这样就不会有人发现她是没有价值的了,这样她的内心就比较有安全感了。
早年的依恋关系,指的是婴幼儿期与照顾者形成的依恋关系。健康的依恋关系是
安全型依恋
,婴儿对父母比较信任。父母离开婴儿时,婴儿会短暂哭闹,当父母归来时,婴儿会扑向父母,很开心。父母在身边,婴儿会放心地玩耍。
不健康的依恋类型有矛盾型依恋和回避型依恋。矛盾型依恋的婴儿对父母的感情是矛盾的,当父母在身边的时候,他们也无法放心地玩耍,而是时不时回头看父母,生怕父母离开自己。当父母离开的时候他们紧张、害怕、哭闹,当父母归来时,他们渴望和父母亲近,可又排斥父母,仿佛在责怪父母刚才的离开。
回避型依恋的孩子,对父母疏远冷漠,玩耍的时候父母在不在身边无所谓。父母离开的时候,也不会紧张、哭闹。父母归来,他们也没有很大的反应,不会表现出很高兴。
安全型依恋的儿童长大后,容易和人建立亲密关系,在他们的意识中,人是可以信任依赖的。矛盾型的人亲密关系也会充满矛盾,担心对方不爱自己,时刻要对方证明是爱自己的。回避型依恋的孩子长大后,难以和别人建立亲密关系,在他们的字典里,人是不太可信任的。
追溯小敏的童年,她小时候没有得到很好的照顾,父母很忙,没有足够的时间照顾她,她从出生到六个月一直躺在床上,除了喂奶没有被抱起来过。童年期间与父母的关系也比较疏离。
早年缺乏亲密经历的小敏,长大后也不知道如何与人建立亲密关系,当有人亲近时,本能地逃避。
3 应对
童年的经历对成年会有影响,但并非不可改变。小敏要想与人建立亲密关系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1)提高自我价值感
通过自我暗示,冥想肯定自己存在的价值,提高自我价值感。自己写一段自我肯定的话,比如:我是独一无二的,我与别人有共同之处,但与其他人都不同。我喜欢现在的我,我喜欢我又黑又长的头发,我喜欢我修长的手指……。我欣赏我的勇敢、细心……。我就是我,是独一无二的我!我值得被爱!
写下来之后,每天睡前或早起认真读几遍。或者录下来,睡前放给自己听,算是自我暗示和催眠。
2)迈出第一步
试着慢慢开放自己,与人沟通的过程中,把封闭的自己打开,向别人分享自己的经历、隐私。分享的内容由浅逐步入深,慢慢增加亲密度。
前提是,选择一个看起来比较安全靠谱的人,最好是心理能量和自己在同一个等级的人。
如果建立亲密关系的过程实在令自己痛苦,无法接受。那也别勉强自己,享受一个人的世界也挺好的。每种存在都有它存在的道理。
网友评论